liuming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mingcheng

博文

植物导管输水原理探微

已有 339 次阅读 2025-5-13 16:0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植物导管输水原理探微.docx

植物导管输水原理探微

人们对植物导管输水原理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以下是其主要的发展阶段:早期观察与猜测:在早期,人们通过简单的观察发现植物的茎干中存在一些管状结构,如17 世纪马尔比基(Marcello Malpighi)和格罗(Nehemiah Grew)等植物解剖学家通过对植物茎的解剖,发现了导管等组织,但当时对于导管如何输水并不清楚,只是猜测这些管状结构可能与水分运输有关.植物通过导管进行水分运输.导管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连接而成的,这些细胞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消失,形成了一根中空的管道.水分在导管中运输的动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压,另一种是蒸腾拉力.

一.蒸腾拉力学说(物理学角度)

植物导管输水原理主要是蒸腾拉力学说,蒸腾拉力学说主要内容:植物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导致叶片细胞的水势降低,从而产生从叶脉导管到根导管的水势梯度,在水势差的驱动下,水分沿着导管上升.

实验基础:许多实验表明,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水分运输密切相关,例如在蒸腾作用旺盛的白天,植物吸水和输水的速度较快;而在蒸腾作用较弱的夜晚,吸水和输水速度则较慢.一些研究通过测定不同部位的水势,证实了从根到叶存在水势梯度,且水势梯度的变化与蒸腾作用的强弱相关.

植物导管输水原理中的蒸腾压力主要是由内聚力和渗透压共同作用形成的,它们使得水分能够在植物体内克服重力等阻力,从根部运输到叶片等地上部分,以满足植物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1.内聚力-张力理论

19 世纪末迪克松(Henry Horatio Dixon)和乔利(John Joly)提出了内聚力-张力理论.他们认为,植物导管输水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和水柱受到的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叶片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使得叶肉细胞的水势降低,从而从周围的细胞中吸取水分,这种水分的亏缺会沿着导管一直传递到根部,形成一种向上的拉力,即张力.同时,水分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内聚力,使得水柱能够在导管中保持连续不断,从而实现水分从根部到叶片的运输.这一理论较好地解释了植物如何克服重力将水分运输到较高的部位.

20 世纪以来,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如核磁共振成像(MRI)、X 射线显微成像等被应用于植物水分运输的研究中.这些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植物体内水分的分布和运输动态,为内聚力-张力理论提供了更多的实验证据.

尽管蒸腾拉力学说被广泛接受,但植物导管输水原理仍存在一些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探讨和完善对这一复杂生理过程的理解.

对于蒸腾拉力学说存在一些争议,内聚力-张力理论是的核心部分,该理论认为,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使导管中的水柱处于张力状态,而水分子间的内聚力足以抵抗这种张力,防止水柱断裂.然而,一些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导管中的水柱可能会出现气穴现象,即水分中形成气泡,导致水柱中断.这与内聚力-张力理论中水柱连续不断的假设相矛盾,例如当植物受到干旱或低温等胁迫时,气穴现象更容易发生,影响水分运输.

2.表面张力学说

2.1植物导管的结构与特点:植物导管是由一系列长管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组织,这些细胞的细胞壁木质化,形成了中空的管道结构.导管的管径大小不一,一般来说被子植物的导管管径较大,裸子植物的导管管径较小.

2.2表面张力的产生原理:液体表面层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种使表面尽可能缩小的力,这就是表面张力.在植物导管中,水分子之间存在着氢键,使得水分子相互吸引,在导管内形成一个连续的水柱.同时,水分子与导管壁之间也存在着附着力,这种附着力使得水分子能够附着在导管壁上,防止水柱断裂.

2.3表面张力在植物导管输水中的作用

产生负压: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从叶片表面散失到大气中,这使得叶片细胞中的水分减少,水势降低.根据水势梯度,水分会从根部通过导管向上运输到叶片.由于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和水分子与导管壁之间的附着力,在导管内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水柱.当叶片中的水分被蒸腾掉后,水柱会在导管内产生负压,这种负压会拉动下方的水分向上移动,从而实现水分的运输.

维持水柱的连续性:表面张力使得水分子之间相互吸引,形成一个连续的水柱,从而保证了水分在导管内的顺利运输.如果没有表面张力,水柱就容易断裂,导致水分运输中断.同时,表面张力还能使水分在导管内形成弯月面,这种弯月面可以增加水分与导管壁之间的附着力,进一步维持水柱的连续性.

调节水分运输的速度:导管的管径大小会影响表面张力的作用效果.一般来说,管径越小,表面张力产生的负压越大,水分运输的速度也就越快.因此,植物可以通过调节导管的管径大小来控制水分运输的速度,以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生理需求.

2.4相关实验与证据

蒸腾拉力实验:通过将植物置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测量植物的蒸腾速率和导管内的负压变化,可以证明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是驱动水分在导管内上升的主要动力,而表面张力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导管解剖结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导管的解剖结构,可以发现导管壁上存在着许多微小的孔隙和突起,这些结构可以增加导管壁与水分子之间的附着力,从而进一步证明表面张力在水分运输中的重要性.

表面张力在植物导管输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产生负压、维持水柱连续性和调节水分运输速度等方式,保证了植物能够有效地从根部吸收水分,并将其运输到各个部位,以满足植物生长和代谢的需求.

二.渗透压学说(化学角度)

2.1渗透压的概念:渗透指的是液体(通常是水)自动透过半透膜进入到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被称为渗透吸液(水).而半透膜是含孔隙薄膜,其孔隙大小通常比小分子、小离子大但又比大分子、大离子小,小分子扩散运动可自由进出,大分子、离子却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羊皮纸、反渗透净水膜等都属于半透膜.

最早发现半透膜与渗透作用的记录是 1748 年法国物理学家诺勒发现的水渗透膀胱现象.1830年法国生理学家杜特罗夏做了膜内外渗透压实验,他观察到溶液管内液面升高值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并命名这种现象为“渗透”.渗透吸水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边要有浓度差.表征渗透效应强弱的指标是渗透压.对于两侧水溶液浓度不同的半透膜,为了阻止水从低浓度一侧渗透到高浓度一侧而在高浓度一侧施加的最小额外压强称为渗透压,它恰好能阻止渗透发生.

1877年德国植物学家弗菲尔(Pfeffer)根据实验数据发现两条规律:在温度一定时,稀溶液的渗透压力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在浓度一定时,稀溶液的渗透压力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1886 年荷兰理论化学家范托夫(Van,t Hoff)从理论上推导出渗透压与溶液浓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为:π=cRT,称为范托夫公式,也叫渗透压公式.其中c为溶液中粒子摩尔浓度,单位为 mol/L,R为理想气体常数,当π的单位为kPa时,R值为 8.314J/(K.mol),T为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若半透膜两边均为溶液时,c为两边溶液中粒子摩尔浓度差.

范托夫公式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溶质的粒子数(分子数、离子数)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范托夫奠定了渗透效应的理论基础,1901年他因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的贡献,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此后,渗透现象有很深入研究,但多为特种类型研究,未建立普适性微观作用机理,范托夫理论仍占主导地位.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溶质微粒越少,溶液浓度越低,溶液渗透压越低.

2.2根压与渗透压

蒸腾拉力与渗透压: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时,水分从叶肉细胞表面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这使得叶肉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升高,渗透压增大,从而从周围的细胞吸收水分.这种水分的吸收会产生一种拉力,依次传递到叶脉中的导管,进而拉动导管中的水分向上运输.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压的变化是引发水分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促使水分从低浓度的部位(如根部)向高浓度的部位(如叶片)运输,以维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理功能.渗透压的变化是植物导管输水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它通过影响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确保植物能够从土壤中吸收足够的水分,并将其输送到各个部位,以满足植物生长、代谢和其他生理活动的需要.

有学者认为,除了蒸腾拉力外,植物体内可能还存在其他推动水分运输的力量,例如根压在一些情况下也能促使水分向上运输,尤其是在蒸腾作用较弱的幼苗或草本植物中,根压可能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根压的产生与渗透压有关.植物根系通过主动运输等方式将土壤中的矿物质离子吸收到根细胞中,使根细胞内的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增大.相比之下,土壤溶液的渗透压较低,水会顺着水势梯度从土壤溶液进入根细胞,再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向导管移动,进而产生一种向上的压力,推动水分在导管中上升.

三.导管结构和特性学说(生物学角度)

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组织和器官的协同作用.一些研究指出,传统的蒸腾拉力学说可能过于简化了这一过程,没有充分考虑到植物整体的生理调节和不同组织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植物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存在着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这种相互关系可能对水分运输产生影响.植物导管的结构和特性可能对水分运输有积极的主动作用,不仅仅是被动地依靠蒸腾拉力.一些实验发现,导管壁的纤维素微纤丝等结构可能参与了水分的运输和调节,这暗示着可能存在尚未被完全理解的主动输水机制.

随着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导管的结构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发现导管是由许多死细胞首尾相连而成的管状结构,其细胞壁木质化,具有很强的机械强度,能够承受输水过程中的压力.同时,导管的直径、长度以及分布等特征也与植物的输水效率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密切相关,例如一些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其导管直径较小,能够减少水分运输过程中的栓塞风险;而一些生长在湿润环境中的植物,其导管直径较大,有利于提高水分运输效率.

四.现代科学对于导管输水原理的研究

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并非仅仅是物理过程,还受到植物激素、基因表达等多种因素的调控,例如脱落酸(ABA)可以调节气孔的开闭,从而影响蒸腾作用和水分运输;一些基因可以控制导管的发育和形成,进而影响植物的输水能力,这些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人们对植物导管输水原理的认识,使其从单纯的物理过程扩展到生理和分子水平的综合调控过程.此外,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和环境条件下,水分运输的机制也可能发生变化,这需要更全面的理论来解释.

参考文献

[1]徐建华.物根与茎输水结构的研究和功能分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林金星;胡玉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9997-1485566.html

上一篇:笔者对于广义相对论两个问题的探讨
收藏 IP: 60.217.245.*| 热度|

5 王涛 张学文 辜英求 杨正瓴 池德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2 0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