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润之--《去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50年代人物 2
张学文转贴,2025 08 02
张润之 1910年生于河北赵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1951年经组织批准,借调支援边疆。曾先后担任新疆民族学院艺体系主任,新疆体育运动学校校长,新疆大学体育教研室主任兼任全国体育总会委员,新疆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新疆体育高级职称评审组组长,新疆政协二、三、四届委员及第五届常委。
1987年国际田联为他颁发了“中国优秀田径工作者”荣誉奖。1992年清明张润之患癌症病逝于乌鲁木齐。
新疆体育科技事业的开拓者
在新疆,说到体育,人们就会想到张润之这个名字。
张润之是新疆现代体育事业的传播者,是新疆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培育的启蒙人和先行者,是“体育科技事业开拓者”,“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工作者”。
张润之早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师从原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篮球运动之父”董守义教授。193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先后应聘于西北联大、西北大学、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从事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
1951年新疆和平解放,百业待兴,急需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和行业带头人,张润之作为新疆体育史上第一位体育高级专业人才来到新疆。
心系民族情立足培养新疆体育事业人才
1952年,新疆少数民族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还是一片空白。张润之认为:要促进新疆体育事业的发展,振兴少数民族的体育事业,必须先着力培养和提高体育的专门人才,尤其是体育教育人才和体育管理人才。培养人才,首先要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队伍,以此来推动新疆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必须要结合新疆实际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点而进行。
当初,培养人才面临两个奇缺,一是缺懂少数民族语言的体育教师;二是缺符合报考体育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为解决这两个难题,张润之决定亲自讲授体育知识技能,由维吾尔族教师当场做翻译;张润之决定亲自奔赴全疆南北各地、州、市选拔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体育基础的少数民族高、初中学生学习体育专业课程。
张润之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对象、教学设施条件、师资水平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
张润之在传授体育专业理论、篮球、田径运动和各项术科技术的知识中,言传身教,经常与少数民族学生促膝交谈,手把手地教投篮动作、百米短跑、百米跨栏等项目的技术要领。经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毕业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952~1959年共招生四批,毕业生总计140余人。他们毕业后,都奔赴南北疆工作,分别在大学、高中,各地、州、市体育队伍中担任体育骨干、高级教练和行政领导,填补了新疆少数民族体育界的空白。
勇挑科研重任推动新疆体育教学向纵深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专门人才的发展,在张润之倡导下,1959年初新疆体委成立了新疆体育运动学校,由他担任副校长。这个学校在三年自然灾害中迁往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1700公里以外的南疆英吉沙县,张润之也跟随该校到英吉沙,主管教学与常规管理工作。他亲自修定符合新疆当地实际的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研究教学手段与具体教法,制定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措施。为加强体育理论课的科研工作,他在学校里设置了九个教学研究室,亲自主编体育理论、田径、篮球等教材。1963年,他主编出版了《新疆民族中学体育教材》。新疆运动学校的建立,为传播现代体育理念,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加快南疆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张润之在完成上述历史使命后重返新疆大学任教。
张润之在新疆大学,极力主张体育教学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他的倡导下,确立了大学体育两年必修的课程,建立了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专业训练、竞赛等方面的科学管理体系。
1982年后,张润之又积极倡议、筹建新疆体育科学学会。他为该学会拟写了章程、制订了实施计划。在他和有关部门领导的共同努力下,新疆体育科学学会于1985年元月正式成立。他积极参与并指导该学会的科研学术活动,先后主持召开了新疆体育科学学会第一、二、三届学术论文报告会,亲自鉴定体育科技成果。张润之还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对体育学术研究方向等提出不少有益的见解,为体育科研作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拓了新疆体育科研的发展,成绩卓著。
心血育花蕾,征程结硕果
张润之的体育教育理念是受优秀体育家、教育家、恩师袁敦礼教授的教育思想影响。袁敦礼教授主张:“体育教育思想,反映在对体育本质及功能的教育学视角,以及体育对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体育与教育的关系的独特思想认识上”。在这一个思想的影响下,张润之在漫长的体育教学、科研工作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治学理念,特别注重强化学生的德育建设。要通过体育在各民族和同事间建立愉快的联系,通过体育,有节制、有组织、有技艺的体力较量,使人们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和进步;他告诫年轻教师要有服务于人的本领,他说,人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更重要的体现在态度、责任心方面。态度、责任是决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方面。他常讲:振兴一个民族不仅要从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入手,同时也要从增强体质入手。体育是一种最能唤起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增加民族凝聚力的一项社会文化活动。无论民族强大还是弱小,都要力求通过体育竞争,来表现自己的至高无上或自强不息的精神。体育与民族的命运、民族的解放、民族的振兴有着天然的、血肉般的关系,也和民族的荣誉、尊严息息相关。人的身体是从事各项活动的载体,只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工作能力,才能顺利完成我们的工作任务。
张润之注重实效的执教科研作风,结出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1951年,他首创新疆体育历史上高校的第一个体育专业;1959年,他创建的新疆第一所体育专业学校,开创了新疆体育教育的先河;1985年,他创办了新疆体育科学学会,是该会的创始人之一。张润之是新疆第一个体育教授,在60年代初即是新疆唯一的田径国家级裁判,80年代又获得“国家荣誉裁判员”的称号。张润之是五六十年代在田径、篮球等各种赛事中的组织者和裁判长。七八十年代他又担任全国田径分区赛、西北协作区赛、全疆大型田径运动会总裁判长。
张润之在他的54年执教生涯中,编著了大量的体育理论教程,编写了大量的田径、篮球课程教案和体育教学论著。
张润之的工作成就及先进事迹收入《新疆科技名人录》、《乌鲁木齐体育名人录》、《中国体育》及《时代腾飞》等杂志上。
1987年国际田联向中国26位体育工作者颁发了“中国优秀田径工作者”荣誉奖,张润之就是其中之一。77岁的张润之老先生捧着国际田联主席普里莫·内比奥洛亲笔签字的奖牌激动地说:“我将用余生为新疆和中国体育运动,促进各族人民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为体育事业‘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而更加努力。”
爱憎鲜明意志坚强博得众人敬重
张润之还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教育家。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曾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白专道路的典型,遭受了诬陷和迫害,但在磨难中,他仍矢志不移。他对林彪、“四人帮”祸国殃民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四人帮”被粉碎后,张润之精神振奋,在出席新疆政协会议,共商国家大事时,他心情十分激动地说,这是党和人民对知识分子的信任。
张润之也非常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怀念他在台湾的亲属,热切盼望与亲人团聚。他说:“我非常看重亲情,我一直想念自己的亲人,如果台湾早日能回归祖国那该多好!”他生前坚信:我们一定能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
张润之“生命不息,运动不止”。他长年坚持打太极拳,舞太极剑。在进行这些活动中,他那柔和力的结合、灵巧协调的节奏,使活动和精神融为一体。拳、剑的全套活动,如行云流水般地舒展而优美,活像一幅流动的画,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启迪。他80高龄腰板笔直,步履稳健,思维清晰,人们都赞叹不已。张润之的毅力也是令人钦佩的,他把“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中,真正实现了自己“脑子不糊涂、行动能自如”的目标。
张润之平易近人,兴趣广泛,除热爱体育事业外,还喜欢书法、诗词、京剧,他是西北大学京剧票友会会员,高兴时就会来一段“空城计”。
鞠躬尽瘁体育人生
1990年12月,张润之在双眼黄斑出血,视物模糊,已患绝症的情况下,由新疆体委派专人陪同,作为中国体育科学理事会理事参加在天津召开的中国第三届体育科学学会。
1992年4月4日,张润之因患癌症逝世,走完了他倾心教育,情系体育的一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领导及体育、教育、各界人士1000余人参加了张润之追悼会。国家体委,全国各省,新疆各地、州、市百余封唁电以崇敬的心情,追忆张润之的高风亮节和职业情操,高度评价了张润之的一生。
(根据《献身边疆教育的人们》整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 0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