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iap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jiaping

博文

一对八哥夫妇的城市安家观察(续四) 精选

已有 3622 次阅读 2025-7-30 23:57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接上一篇《一对八哥夫妇的城市安家观察(续三)》。

  7月25日的清晨,八哥又出现在了路灯上,距离我上一次观察到它们返巢已经过了6天。这次双亲同时出现在路灯上,其中一只俯身钻入巢穴,在巢内停留约一分钟后方才出来。这次与上次出现的时间也差不多,都是早晨7点多,但是这次停留的时间稍微要久一些。这天早晨的天气也与之前那一次相似,前一天晚上下了雨,高温消退不少。

图1    两只亲鸟同时返巢 

  这天早晨,那对麻雀“夫妇”也成对出现在老地方。

图2    上图,出现在老地方的麻雀夫妇;下图,八哥飞走后,来了只白头鹎

  这次它们回来可能还是继续确认巢的情况,或者看下巢是不是被它“鸟”所占。从这两次的返巢可以猜测,它们应该是不愿意舍弃这个巢,只是出去避避“热”头。在消失的这段时间内,有太多的疑问。它们去了哪里了呢?城市里哪里还可容身?它们还在忙什么?雏鸟的状态?

  我仍然抱有一丝雏鸟被转移的希望,但觉得可能性又很小。除非中小型鸟类它们的身体结构具备转移雏鸟的条件,如叼衔、背负或具有类似有袋类动物的育儿袋等特殊生理结构,否则转移行为几乎不可能实现。即使存在这种生理基础,高温环境不等鸟。短时间内,从寻找合适的中转巢穴,到将其改造成适合育雏的环境,再到安全转移雏鸟,整个过程对亲鸟的体力、耐力、精力和运气都是巨大考验。因此就从满足以上几个条件来说,雏鸟被转移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除非它们在其它地方早已备好另一处可随时使用的巢穴。难道在“郊区”?对于鸟儿来说,同时拥有“两套可用房”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次“夫妻”俩同时出现在路灯上,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可以证实雏鸟应该是没有被转移,因为育雏期亲鸟不会同时远离雏鸟。虽然我认为雏鸟已因高温天气而夭折,但又没有足够的证据,至今我都没看见过雏鸟。夭折的雏鸟是不是还在巢内,也不知道,我看不到巢内的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它们还要用这个巢,肯定不会把雏鸟的尸体留在巢中。实际上,亲鸟要运出巢中已夭折的雏鸟,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巢的入口位于路灯灯头正上方,亲鸟若要将巢内死亡的雏鸟运出,必须克服重力将其从下方巢穴向上托出灯头——这对八哥这种体型的鸟类是极大挑战。

  从上周末开始,我就一直在川东“接受”持续的“热情”。四川盆地东部的长江干流城市,夏季气温明显高于成都平原和川中地区。这段时间这边每天都在40℃以上。好在我每天跑现场的区域多在山区或乡野,这些地方植被茂密、通风良好,虽然阳光炙烤难耐,但躲进树荫就能明显凉快下来。每天早晨七点多出发,下午到酒店七点多,整理完当天资料并准备好第二天行程后,经常晚上十点多。

  上周六出发时,就嘱咐媳妇和儿子,在家的时候,时不时去阳台瞅瞅下面有无八哥的身影。媳妇说,今天成都高温预警。儿子说,今天也没看到八哥。我说,今天这里41

6666.jpg

图3   出差地的温度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夏季极端高温天气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强烈。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放大了高温的影响。在极端情况下,一些城市市区的气温可能会比郊区高出近10℃,如果没有空调,这些城市的居民将难以忍受高温。这种持续高温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对生活在城市中的野生动物也构成了严峻挑战,如这些在人工建筑上筑巢的鸟类,它们无法像人类一样依靠空调来应对酷暑。

  面对这一紧迫问题,世界各国正在努力寻找为城市降温的解决办法。目前最主流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推广立体绿化来缓解热岛效应,比如在城市空置区域建造小型公园、绿地,建筑外墙和屋顶种植植物。这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既可有效降低城市温度,还能改善环境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为城市居民和野生动物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态空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626-1495884.html

上一篇:一对八哥夫妇的城市安家观察(续三)
收藏 IP: 222.182.200.*| 热度|

8 张晓良 康建 崔锦华 王涛 杨正瓴 宁利中 周浙昆 雒运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0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