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
选自歌曲《我想有个家》
家,是鸟巢里交叠的羽翼,是兽穴中依偎的体温。对动物而言,家不遮奢广,唯求风雨可栖、血脉相系——这或许与人类对'家'的渴望,同源同频。
只是因为某天多看了一眼楼下,便开始关注楼下那对在路灯上安家的八哥夫妻。这种路灯的样式有些像一根倒立的高尔夫球杆,这对夫妻就将“房”选在了相当于球杆球头部分的灯头里。估计是为便于维保,这种路灯的灯头上面专门设置了可拆卸的盖子。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盏路灯灯头上面的盖子沿一角螺丝旋转90度后没有复位,使得灯头门户大开,内部空间外露。
图1 右侧是这对八哥选中的筑巢路灯,左侧下方展示的是盖子正常闭合状态的灯头
露天灯头的内部空间就成了这对八哥的筑巢之所。我一度好奇,上面没有了遮挡,下雨天,雨水可以直接落进去,巢不进水?雏鸟还怎么住?最近一段时间,成都经常下雨,一些时候是大到暴雨,持续时间还长。但时不时地看到这对八哥飞进飞出,说明下雨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细想也是,虽然露天,但鸟窝朝里,落进去的雨水会顺者管壁流向地面,“腔室”内不会积水。也一度担心会不会被电到,电线和灯管近在咫尺?觉得担心有些多余,鸟儿应该不会有这种安全意识的。再说了,最危险的地方可能也是最安全的地方。而且,晚上被光引来昆虫简直就是送餐上门。
图2 虽然少了遮挡,但鸟窝朝里,不会直面雨水
城市里居民楼、厂房、寺庙、桥梁、杆塔、路灯等人工建筑或构筑物上的孔洞、缝隙、平台为越来越多到城市里“打拼”的鸟儿提供了大量“负担得起”的“毛胚房“。稍微打整打整、简单软装,就可以“拎包入住”。
因为注意到了在路灯上筑巢的这对八哥“夫妇”,就开始留意是否还有其它的鸟儿,也会在这些基础设施上筑巢。很快就发现,一些麻雀、鹊鸲将家安在了路边立杆上用于安装道路指示牌或摄像头的悬臂(横杆)里。这些横杆长臂末端洞口口径往往比较小,适合这些体型较小的鸟类进出。我之前在某寺庙看到过一些体型稍大的鸟,除了像这对八哥一样选择在这种敞开式的地方筑巢外,也会选择在人工建筑上口径比较大的孔洞里安家(我怀疑这些洞是它们啄出来的)。
图3 1是鹊鸲;2和3是麻雀(树麻雀);4是丝光椋鸟
鸟类中,雌雄共同育雏是常见的模式,但具体行为因物种和环境而异。单配制即一夫一妻制的鸟类,更倾向于共同参与育雏。一夫一妻制的鸟类,孵卵期时多采取“分工制”,一只抱窝(孵卵),一只找吃的(觅食);育雏期,夫妻则会一同去找吃的。我注意到,楼下这些雌雄共同育雏的鸟儿,若两只都回来时,往往是一只进巢,一只在外警戒。如果只回来一只,它会先落在巢旁观察一会,没什么异常情况再进去。
图4 1鹊鸲、2麻雀,只有一只回来时,先在巢旁观察一会;3麻雀夫妻,4八哥夫妇;八哥、麻雀,雄性体型略大于雌性的特征,可区分出图中这两对的性别来
八哥的婚配制度为单配制,雌雄共同筑巢、孵卵、育雏。现在已是7月了,楼下的这对夫妻应该是在忙今年的第二次繁殖。从归来的鸟嘴里衔着的绿叶,以及偶尔看到两只同时离开了巢穴的画面猜测,应该是为孵卵做准备。今天下午,看到一只进巢后,半天不出来;过了一会,另外一只回来后也径直进了巢。两只都在巢,难得一见。看来真的是为孵卵做准备。
图5 左图中,已进去了一只;右图,嘴里衔着的是绿叶
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人科和马科的动物,主要通过发达的汗腺系统散热,但鸟类主要通过张嘴喘气来散热。在成都越来越热夏天,八哥这身“黑装”本来就吸热,顶着大太阳,只能不断张着嘴巴散热。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高温天气会越来越多长。动物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思:我该怎么做?
图6 天气太热,只能张着嘴巴散热
我注意到,夫妻俩都离开巢时,总会有一只落在周围视线可以覆盖巢穴的一棵大树或电杆的最高处,可能是在守护巢。负责守护的可能是雌鸟。几次观察到,其中的一只进巢后先待半天,飞出巢后直接落到了那棵大树的树顶。大多时候是单只回来,先伫立“门口”观察一会再进去;偶尔两只会前后脚回来,一只进巢,另外一只在外守着。
图7 总会有一只落在周围视线可以覆盖巢穴的一棵大树或电杆的最高处
夜幕降临,路灯点亮,为这对八哥的‘家’增添了几分温馨。我曾好奇这对“夫妻”夜晚栖身何处。转念又想,何必纠结于具体的地方呢?家人在旁,何处不是家?
图8 夜幕下的“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2 0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