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知道,“捅马蜂窝”是一件很鲁莽的事情。但最近的经历似乎改变了这个看法:如果得法,捅了马蜂窝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爷爷说:
“亲爱的小马蜂,实在对不住。这件事真的调和不了,因为我们离开时,必须关窗户,到那个时候还是不得不一拍两散。”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7月20日,我们照例来到都匀避暑。一进家门,爷爷就推开了所有的玻璃窗,并拉上窗纱。几天以后,意外发生了,玻璃窗弦出现了“马蜂窝”。
“马蜂窝”是楼下的张爷爷最先发现的,他们是来自天津的一对退休老人,每年6-10月在这里避暑。昨天,他们和爷爷奶奶一起外出办事,并告诉了这个情况,因为楼下更容易看到(图1)。不过,他们叮嘱一定要请物业人员来操作,否则十分危险。
今天上午,奶奶在阳台上,指给我们看了马蜂窝的位置、大小以及进进出出的马蜂们。没想到,严姨一下子有了主意,行动竟然变得十分轻松。
8楼窗沿红色标记处即马蜂窝的位置,爷爷后悔没有留个马蜂窝的照片
她到厨房拿来灭虫喷雾剂,隔着纱窗就将药水喷到马蜂窝上。突然间,马蜂们落荒而逃,活灵活现地体现了“蜂拥而出”。随后,爷爷拿来晾衣杆,打开窗纱轻松捅掉了马蜂窝。原来,事情之所以棘手,是我们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下午午睡起来,窗外仍有马蜂前来转悠,曾经温馨的“家”就这样不翼而飞,马蜂们一定痛心疾首。严姨告诉我们,马蜂捍卫自己的家园,常常不顾性命。记得看过冯骥才爷爷的原版《捅马蜂窝》,他也相信马蜂蛰人后会丧命(后来的版本做了修改)。
有说马蜂通过蜇刺将毒液排入人的皮肤时,因为蜇刺构造使得在蛰人后很难将其拔出,或者将肠子一起带出。我网上搜寻,发现蜜蜂确实如此,而大多数马蜂不会。这可能是冯骥才爷爷修改文章的原因。
接着,严姨跟我们讲了她们小时候“捅马蜂窝”的故事。严姨的哥哥小时候是村里有名的捣蛋鬼,常常带一帮小朋友去“捅马蜂窝”,她们女孩子只是远远地观战,等哥哥一声“跑”就迅速地躲到稻草堆里去。他们男孩子胆子大,而且全身武装,只留两只眼睛相机行事。
不过,也有被蜇伤的时候,伤口肿的厉害,也是他们为冒险付出的代价。当时处理伤口的办法,先要忍痛挤出马蜂的蜇刺,然后找来哺乳妇女的新鲜乳汁涂上。过一两天就自然消肿,没有冯骥才爷爷说的那么严重,不过也可能因为马蜂种类不同的缘故,据说马蜂种类全球有1.5万种,毒素自然也大小不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0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