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小冬 (Foster Fe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sterfei2 主要研究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

博文

2025年绵阳扎根理论研讨会小记

已有 532 次阅读 2025-7-29 21:3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25年绵阳扎根理论研讨会小记

李明策(天津体育学院)

此次绵阳扎根理论研讨会上,首先谨向费小冬老师、钟一鸣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正是费老师的精心组织与钟老师慷慨提供会议场地,才让我们有了这次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同时,也向每一位参会的老师与同学表示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让整个研讨会始终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本次会议收获颇丰,故写下这篇研讨小记,梳理会上的所学所感。

在体育学领域,扎根理论的应用正经历着显著变化,从过去三级编码满天飞的现象,到如今对[扎根]理论应用规范性的重视,其进步有目共睹。此次参会,我的核心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正统的扎根理论,为自己的大论文探寻新的思路与方法,而费老师对扎根理论的持续推广及其对[扎根]理论滥用现象的深刻批判,更坚定了我深入钻研扎根理论方法论的决心。

首先,研讨会上给我留下最深刻的感受是,真正系统研读扎根理论英文原著的老师与同学并不多,多数人是以程序化扎根理论的中译本为主要参考资料来学习理论应用,这也使得大家提出的问题呈现高度一致性。我深知,要求每位研究者都去研读原著并不现实,在当今快节奏的学术环境下,无论是发表文章还是承担课题,研究者们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这种压力下,多数人的学习路径往往指向高水平期刊论文,因其传播迅速、已有成熟发表范例且常聚焦研究热点。但也正因如此,[扎根]理论应用中伪扎根[理论]现象的出现便不难理解。

会上被提及最多的问题,当属能否进行理论预设。尽管在场同仁都清楚扎根理论绝对不允许理论预设,但讨论最终总会绕回这一核心矛盾,究其根本,仍是研究者对特定问题的固有兴趣难以完全剥离。

我对扎根理论的初识,始于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与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中译本。在接触费小冬老师的公众号之前,我曾设想以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建构主义扎根理论这三个流派究竟哪个更适用于体育学领域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并发表文章。而促使我彻底转向经典扎根理论这一正统路径学习的,正是费老师在公众号中对扎根理论误用、滥用现象的深刻批判。通过这些批判,我逐渐明晰经典扎根理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扎根理论,其他流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扎根理论。在系统研读英文原著后,我进一步确认,其他学者提出的变体或改造后的扎根理论,或许只是更适配其所在学科的应用场景,更有甚者,借扎根理论之名进行软件售卖等商业化操作,实则与扎根理论的本真内核相去甚远。

为期三天的研讨中,费老师的一句话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不要怕用错扎根理论,要大胆去用,即便出错也无妨,关键是要向读者说清,这是否是真正的扎根理论?它与扎根理论的差异何在?即便现阶段的研究不符合规范,只要及时修正,终会回归正轨。这番话恰好解开了我长期以来的最大困惑。此前,我常在线上向费老师反复确认这样是否符合扎根理论”“那样是否背离理论内核,始终陷入畏手畏脚的困境。

事实上,这种顾虑并非个例。长期以来,我们接受的学术训练多以先提出理论假设,再通过研究检验验证为范式,要彻底摒弃这种思维模式并非易事,初期的不适应在所难免。此外,关于是否需要阅读相关文献的争议也与此相关,尽管扎根理论要求避免阅读领域内相关文献,但在实际操作中,完全不接触文献的研究者寥寥无几。其实,英文原著中强调的悬置预设,核心是要求暂时放下已有的理论认知,让研究结论从资料中自然涌现,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便不必过度纠结于是否阅读文献的形式问题。

第二,关于扎根理论的创新问题......那些动辄提出要改良甚至重构扎根理论的人,若连理论本真内涵都未厘清,其主张到头来不过是循着个人主观想法的随意发挥。

与此相关的,还有没有假设何来创新这一说法,这也是不少学者抨击扎根理论的切入点。对此,我与体育学领域的同学交流后深有共鸣,研究的创新并非仅以阳性结论为标尺,阴性结论为何不能是一种创新?比如,运用某种方法进行训练,结果一定要呈现显著性才具有研究意义吗?不显著的结果就毫无价值吗?事实上,研究本身具有历史性,针对当下现状的深入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为何非要执着于对方法的刻意创新

在扎根理论中,明确要求......拆解资料、抽象概念,再......连接要素、构建理论框架。这一过程的核心目的,是强调让理论真正扎根于现象本身,而非被既有理论框架或研究者的主观预设所束缚。其中......关键在于让资料自己说话,通过逐字逐句拆解、筛选资料,强迫研究者放下既有的理论认知,专注于资料中反复出现的......概念,避免用预设标签去资料;......关键则是让理论自然涌现,通过概念间的持续比较与整合,在理论框架基于资料中的真实关联形成,而非源于研究者的主观臆断。

不过,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认为用ExcelNVivo等软件替代传统的[人工做法]是可行的,这属于研究步骤上的合理优化。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种工具替代绝不能异化为软件自动生成范畴、自动抽象概念,这种做法与扎根理论强调理论自然涌现的核心内核完全背道而驰。如今在众多期刊中,时常能看到基于NVivo的扎根理论分析之类的研究,这类依赖软件自动生成结果的所谓研究,显然不符合扎根理论的本质要求,不应被认可为真正的扎根理论研究。

第三,我承认我方阵营存在一定不足,但绝不否认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或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学者及其研究的价值,任何研究都有其意义,我虽站在经典扎根理论的立场,却从未因此否定其它扎根理论流派的研究。我方的核心目的,是宣扬正统、原始的扎根理论原貌,让更多人接触并理解其本质。而通过经典扎根理论规范硕博论文写作,正是我方立场的具体体现与回应。

 ......

(注:本文中采用经典扎根理论的表述,旨在与程序化扎根理论、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形成明确区分。需要说明的是,在我方学术立场中,始终认为唯有经典扎根理论才是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等流派,在我方看来均不属于扎根理论的范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48901-1495736.html

上一篇:2025年扎根理论研讨会反馈/反思
收藏 IP: 171.213.185.*| 热度|

2 郑永军 王涛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