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换了具有辅助驾驶与智驾功能的电动车M9,半年多已行车了2万多公里,且不谈电动车用电,比用油大幅节省,使用自己车库的家用充电桩,且设定在夜间电价低谷时充电,电费只要油费约十分之一;另外,电车的维护保养里程大幅延长,其费用也能大幅节省。
就象当年从手波车换了自动波车后,感受到自动波车的方便,就不想再开回手波车一样,开了智驾车,也就再也开不回没有智驾功能的燃油车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确实为驾驶体验带来了显著变革,但随之而来的安全争议也日益突出。正确理解其价值与局限,合理地利用和依赖智驾的程度,是平衡便利与风险的关键。
一、智驾技术的核心价值:解放精力,提升驾驶舒适性降低基础操作负担:在高速巡航、拥堵跟车等场景中,自适应巡航(ACC)和车道居中(LCS)功能,车辆的自控系统可接管油门、刹车及方向盘操作,大幅减少驾驶疲劳,尤其适用于长途驾驶。
辅助安全决策: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对潜在碰撞风险(如前车急刹)的反应速度优于人类。例如,AEB自动紧急制动可在毫秒级触发,避免或减轻碰撞。
优化驾驶行为:辅助驾驶系统能规范车速、车距,减少人为激进操作(如频繁变道、急加速),从而提升整体交通效率与安全性。
这半年多驾驶M9电动车,我觉得以下几点最值得肯定:
1、堵车时自动跟车,由于车速比较低,相对也比较安全,处于智驾或自动跟车状态,堵车时可以查看手机,在控制面板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娱乐节目,进行适当休息,大幅降低了堵车时的焦虑感。
2、在智驾行车过程或自适应巡航(ACC)过程中命令更换车道,有时它比手动驾驶更便捷,也安全,这使有计划地变换车道,变得从容不迫,特别是车流量大,且车速不高的状态。因为司机手动驾驶更换车道,往往只判断要转去的车道后面的车是不是距离比较远,只有达到司机认可的安全距离才会换车道;而智驾,通过传感器及车载计算机计算,它不仅判别后面车的距离,还能计算有风险的车(显示屏上图标变成红色)它的车速及加速度,当智驾发现后面的车在减速时,即使距离比较近,它也能勇敢地切换入新车道,且相对是安全的。
3、在暴雨中行车,行车的视觉会受到严重影响,但车载的激光雷达系统似乎暴雨对它的影响要小得多,它仍能比较精准地显示周边车辆的相对位置,从而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4、停车区域比较窄的离车泊车功能:当车能寻找到可以停的车位时,使用离车泊车这个功能,人离开车后让它自动泊车,至少可以节省几分钟的停车时间。
5、远程启动空调功能:广州炎热的夏天,车在阳光下曝晒,车内温度有时能升到40多度。要去开车前,远程启动车内空调,可以将车内温度降下来,大幅提高进入车中的舒适感。
二、过度依赖智驾的风险:技术局限与人为隐患
技术性能的客观短板,复杂场景识别不足:有报导在真实道路测试中,仅47%的车辆能在“夜间高速施工区+卡车场景中安全避让,部分车型甚至在撞击前0.5秒才发出警报,而人类反应时间往往要1.5秒,从而发生事故。
环境干扰敏感:暴雨、逆光或“鬼探头”(如儿童突然横穿)场景下,传感器易失效,儿童横穿场景刹停成功率仅58%。
驾驶人能力退化,长期依赖智驾,导致应急技能弱化:测试显示,紧急接管时误操作率上升40%,例如误踩油门或转向混乱。更隐蔽的所谓“自动化自满”,驾驶员因信任系统而分散注意力,风险感知能力下降。
三、正确态度:拥抱技术,坚守“人主驾辅”原则智驾是工具,而非替代品。公安部与专家强调:驾驶人始终是安全第一责任人。L2级系统事故中,除非证明车辆设计缺陷,否则驾驶人需承担全责。从DS也能查到以下为关键行动指南:
全程监控路况:双手不离方向盘,视线不离前方。复杂路段(如学校周边、施工作业区)主动接管。
拒绝欺骗设备:禁用“方向盘配重块”等规避监测的工具,此类行为可能构成危险驾驶罪。
结论:技术服务于人,而非替代人的判断
智驾的核心价值在于“辅助”而非“主导”。正如公安部交管局警示:“脱手脱眼=主动冒险”。唯有保持对技术的理性认知——既享受其减轻负担的便利,又时刻警惕其局限——才能真正驾驭科技,而非被科技反噬。安全的方向盘,永远握在清醒的人手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