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巫君玉大夫致信吕启祥【1987.8.5】

已有 781 次阅读 2025-7-27 11:39 |个人分类:个人所藏资料|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巫君玉大夫致信吕启祥【1987.8.5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25年7月27日发布, 第37087篇

 

【个人所藏资料-学术信件XSXJ389

 

手写体学术信件是普及电脑使用前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载体。也就是* 说是21世纪前学者之间学术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因而手写体学术信件的整理也是学术研究和承传学术的重要基础工程。

考虑到时下使用电脑检测手段辨认手写体程度远低于对电脑字体的辨认度,不仅给审核工作带来新挑战,须有投入更多精力,而且多数读者特别是年轻群体对于手写字体辨认也很困难和费时。为此,我按照通常做法将通过将《红楼梦大辞典》医药部分的审稿人巫君玉大夫致信吕启祥(1987年8月5日)原件过录为电脑字体。这些学术信件涉及红学界关注的不少问题。信中如果个别字句我们难以辨认,只能以£格标明或跳过,期待高明解读。为了使得原件更加清晰,还做了必要的修补。希望为学友顺利阅读提供些方便,有兴趣的不妨对照检查,如果学友解读所缺字句相告,不甚感谢。我的博文秉承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嘉惠学界,唯此而己。

下面是信件原文电脑字体,如果发表后网友依然看不到,希望阅读信件内容,请联系科学网编辑部,或者尽快告诉我,或电话,或电邮:annianh@bnu.edu.cn

 

吕启祥同志:

来信收到, 对“归肺”“归脾”解释,我已适用归脾作料解释,旦有一点,正如你提到的:“误植”或“校勘失误”问题,我在注释时未提及。 辭头亦适用了“归脾固金”,如此就可能不妥当了,因为与原文“归脾肺金”不同了。现全部注文已交其庸兄,如果转到你处,请你改一改吧,按你告诉我的意见改,用原辭头,注文中加用 可能误植或校勘有误的说明。

 

榧子条在26366页中按情所述湜属于调笑此处实际是指敲脑袋的代词。榧子虽是中药,但此处是用咬榧子时所发之声响以观敲头的声响。并不是指榧子的药用,因为是中药,所以注条时将其主要作用说清是应该的(原注文已做到这点),榧子的主要作用是驱虫,不宜最引伸到附方中治疗“语言不出”之方。并且原文是“干咽痛痒”(大字),之后(小字)才是“言语不出”其原义为痛痒而致语言不吃,与宝黛无言已无多大关系,所以我认为不宜引用,而只提到风俗语言含义就可以了。

 

张曼诚同志为红辭所注条文基本是好的,在探讨红学中医药问题的见解也见到其学识有很好的基础。所以我除补条以外,大部分就他的原文作点修改,改字的很少。对症”、“征”、“证”的意见,按现行理解情况,张大夫的意见是对的。但这样区别的明确是在文革前后时期才逐渐明朗化,在清代以前并补十分强调其区别。古人大致上用的是“證”(即证)二字,意思是症指症状,亦指几个症状的综合。民国时期开始有中医称之为“症候群” ,这种症或症候群,对医生来说是诊断疾病的证据,所以两者就往往混用,如《伤寒论》中六经病脉症(例如《太阳病脉症并治》的,实际是指几个病的群体,到清代尤在泾写《贯珠集》时就将这个字写同“證”,如此等等。在《红楼梦》写作时代,仍然是这种情况,因此,不宜用今人之区别放到古人身上去,不然就有很多难办,何况提到的“征”字是近代体征的简化,更非古人常用,为此,我认为不分为好。

  此复致

敬礼

                                           巫君玉

                                           87.8.5

 DSCN9523.JPG

 DSCN9525.JPG

又, 对巧姐出天花中的“见喜”条(或系其他条)中,我未将有关的人痘接种起源时间及牛痘在西方世界开始的时间写清,现补于下,亦请在有关条文中补入

人痘接种始于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始于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太平县),当时即以鼻腔为接种途径,以后逐步改用经过接种后的痘痂为疫苗称“熟苗”,提高了有效率和安全性。17世纪中此法不仅推行于全国,并传到国外,俄国、土耳其及欧洲一些国家均曾派医生来我国学习;直到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后,始逐渐为其替代。18世纪末19世纪初,牛痘接种传入我国,直至民国初年为在我国使用国内外两种接种法预防天花。19世纪30年代中始在我国全部推用牛痘苗。在红楼梦写作同期的《张氏医通》《医宗金鉴》中有人痘接种的介绍,当时似未被上层统治者所接受和重视。 又及

                                         8.5  晚补述

 

 DSCN9527.JPG

 

百度:巫君玉

原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医生

巫君玉(19293-19996月),江苏省锡山市人 [1-3] [6],自幼研习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外感热病等 [1] [4] [6],提出将伤寒理论融入温病方药应用,并创新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方法。历任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院长、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 [3] [6]1990年被列为首批全国500名著名老中医之一 [3]。主持编写《现代难治病中医诊疗学》等专著,发表论文40余篇 [1] [6],为中医学术传承与现代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4] [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95399.html

上一篇:《红楼梦大辞典》部分编撰者稿酬统计表【1990.7】
下一篇:张曼诚先生致信吕启祥【1987.8.20】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