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当 X(前 Twitter)在全球学术传播中“统治”多年之后,一个新的去中心化社交平台 BlueSky 正在逐渐获得研究人员和学术出版机构的关注。它由 X 前 CEO Jack Dorsey 发起,拥有开放协议、用户主导的推荐机制和清爽无广告的界面,被视为下一个科研社群的活跃地带。如今,已有包括 Springer Nature、Elsevier、ACS Publications 在内的国际出版商尝试登陆这一平台,抢占学术传播“新高地”。
一、什么是 BlueSky?它从哪里来?
BlueSky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平台,最初由 Jack Dorsey 于 2019 年启动,目标是建立一种能被多个平台共享的开放社交协议,打破现有社交平台封闭、商业化严重的传播局限。2021 年起,BlueSky 团队着手开发具体协议框架,强调用户对算法、身份与内容审查的控制权。2023 年初,BlueSky 以“邀请制测试”形式上线,界面风格类似于早期 Twitter,吸引了大量网络自由主义者、开源技术支持者和数字社群参与者。2023 年底,随着 X 平台在马斯克接手后经历裁员、认证机制混乱等波动,BlueSky 趁势而起,成为许多研究人员的“避风港”。
二、为何研究者正涌向 BlueSky?
X 平台曾经是学术传播的核心阵地,科研人员在此进行跨学科交流、推广论文、获取行业趋势与资源。然而,随着平台推荐机制的不稳定、机构认证的缺失、内容争议性管理混乱等问题,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寻找新平台。Bluesky的吸引力在于:
逃离算法绑架:用户可自定义内容推荐规则,避免重要研究被淹没;
重建学术身份:无需为“蓝V认证”付费,学者能以真实机构身份发声;
更友善的讨论环境:早期用户以开放科学倡导者为主,减少了网络喷子和垃圾信息。
总之BlueSky 提供了一个更开放、用户主导、可定制的传播环境,为那些重视科研氛围、社区治理与长远连接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理想替代。它正在重新定义“学术社交平台”的意义。
三、为什么期刊要关注 BlueSky?
首先,BlueSky 当前正处于发展初期,对于任何希望“先占位、后积累”的学术期刊来说,都是难得的“窗口期”。相比传统平台上顶刊霸榜、流量拥堵的状态,BlueSky 目前提供的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适合中小期刊探索自己的受众基础。
其次,它拥有逐步增长中的高质量科研社群。据统计,截至 2025 年 5 月,BlueSky 注册用户已超 3500 万,其中不乏开放科学(Open Science)倡导者、年轻科研人员和学术出版从业者。例如,《Nature》在文章中指出:越来越多学者希望在 BlueSky 上“重建曾经的科研社区氛围”;arXiv 数据研究则追踪了 2023–2025 年间约 30 万名科研用户从 X 迁移至 BlueSky 的过程,显示出科研社交行为的真实转移趋势。
第三,BlueSky 更易获得“有机流量”,即便没有广告预算,也能通过优质内容获得曝光。平台支持用户根据兴趣定制内容流(feed),避免被算法驱动的“信息噪音”干扰。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或主题订阅话题,学术内容因此更有机会精准触达。根据 SocialPilot 和 LSE Blogs 对比研究,BlueSky 用户的参与率和讨论质量普遍高于 X 平台,适合构建高质量的学术互动场域。
四、学术期刊在 BlueSky 上都在做什么?
虽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已有包括 Elsevier、ACS Publications、Springer Nature 在内的出版机构建立了 BlueSky 帐号,一些预印本服务器、开源科研项目及科研社区镜像账号也纷纷上线。尤其是开放获取期刊和小型学术出版机构,更倾向于“抢先一步”进行低调测试。例如,部分账号会重新发布文章摘要与链接、推广征稿启事与特刊、展示编委动态、参与学术话题讨论或会议标签互动等。由于目前尚无官方“企业认证”机制,多数账号仍处于试水阶段,但相关功能已在逐步推出。
BlueSky 不一定会取代 X,但它正成为越来越多学者愿意尝试的第二平台,尤其适合希望扩展传播阵地、增强内容可见度的期刊机构。在这个传播“重新洗牌”的阶段,谁能抢先布局,谁就更可能成为下一个话语场中的“新主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9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