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巨人的文明——罗马建筑史 观看笔记

已有 233 次阅读 2025-7-18 09:26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视频规格

【视频名称】巨人的文明——罗马建筑史

【 出版商 】建筑学院archcollege和厦门大学陈文捷工作室

【主讲人】陈文捷

【总策划】张文兵

【观看时间】2025-06

【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s411n7ic?spm_id_from=333.788.player.switch&vd_source=eb15b00d1cc1a3f152eb7181712107c6&p=1

笔记金句收集

1.罗马的诞生

  罗马人从未进行闪电战,但是一个地方一旦被他们得到,他们一定会认真经营,绝不肯轻易放手。

  

  

  在前后超过千年的时间中,罗马人建造起无数豪华壮丽的公共建筑。至1935年,可以统计到28座图书馆;11座城市广场;10座公共会堂;4座赛车场,2座角斗场;5座大型剧场;9座大型公共浴场;11条输水道。

  其中输水道每日为罗马城输水112万吨。今日厦门用水量是0.44吨/人/天,东京0.47吨/人/天,纽约0.6吨/人/天。而在古罗马1吨/人/天。

  

  

  古罗马留下的每座城市几乎都有豪华的公共建筑,都拥有几十到上百公里的输水道,用来连接这些城市的车行大道,总长度超过30万公里,全部由石头铺就。遇山开洞,最长的隧道970米,逢水架桥,罗马人一共修建了3000余座可以通车的永久性大桥,其中最长一座跨越多瑙河,其江面长度超过1000米。

  

  

  罗马人强夺萨宾妇女成亲,最终的战场上,萨宾女儿们站出来劝阻了父兄与丈夫之间的战争。罗马人建议萨宾人搬到他们居住的帕拉丁山附近的奎里纳尔山上居住。从此以后,罗马人一直遵循这种方式,对待被他们打败的或者征服的人。通过通化而不是奴役,使得罗马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2.共和国时代

  罗马第五任国王塔克文,将卡庇托林山和帕拉丁山之间的小河,加了一个石头顶盖,使得小河变成地下排水道,周边的积水排干,建立罗马广场。将帕拉丁山和阿芬丁山之间的河水排干,修建了大赛车场。

  

  

  伊特鲁里亚的神庙都建筑在高台之上,正面人可以上去,后面一般为悬崖。希腊神庙四周都有台阶,都可以上去。

  伊特鲁里亚的神庙一般近似于正方形,希腊神庙为1:2的长方形。

  伊特鲁里亚人前期影响罗马,后期被罗马征服,但是罗马的神庙始终保持了伊特鲁里亚的特征。

  

  

  公元前312年,财务官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为罗马修建了第一条输水道,阿庇亚输水道。从沼泽地蓄水,用16公里的砌筑管道,第一次将清洁的活水引入罗马。罗马人生活习惯为之变化,贵族至少可以一周洗一次澡。

  

  

  罗马所有公共建筑一般都是由提案者的名字命名,这是荣誉也是责任。

  

  

  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也为罗马修建了第一条城际大道,阿庇亚大道。从罗马延伸至布林迪西。

  大道下挖1-1.5米【碎石子,石土混合层,高0.7米大石层】,宽4米保证两辆车可以交汇。中间鼓起,保障水可以排到排水沟,旁有3米宽人行道。

  每隔1.5公里,有里程碑,上刻有距离城市有多少公里。

  随着罗马军团征服的脚步,一条条罗马大道相继建立。国家建立的大道8万公里,地方支线7万公里,私人修建15万公里。

  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去世之后,要求家人将自己葬在阿庇亚大道旁边,从此之后,阿庇亚大道两旁,建立了无数罗马人各个时期的墓葬。

  

  

  只要敌人还在罗马境内,罗马人绝不祈求和平。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

  

  

  希腊的建筑是自由分布的,没有轴线。罗马的建筑往往有轴线,有规划。

  

  

  古埃及,古希腊的建筑多是由大石砌筑而成。而古罗马由于意大利到处都是火山,用火山灰+石灰+碎石,掺水搅拌之后很快就会凝固。凝固而成的混凝土密度比石头稍低,自重较轻,强度更大,更重要的是开采、加工、运输都很方便。这种技术的应用,是建筑史上了不起的革命性进步。为罗马时代奠定了伟大的物质基础。

  

  

3.从庞培到凯撒

  庞培从军远征希腊的时候,见过希腊的大剧场。他回到罗马为了讨好公民,拉拢选票,也建了一个大剧场。由于当时罗马的戏剧还处于打闹剧的阶段,为显庄重,庞培剧场是个结合神庙、公园、剧场为一体的大型公共建筑。也是剧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希腊人修建剧场,一般都是建在山坡上,依仗地势,让所有的观众都能看到坡下的舞台。这种修筑对地势有很高的要求。

  罗马人由于掌握混凝土技术,可以用混凝土拱一层层叠架起来,这样可以摆脱地形限制,建立在城市任何地方。

  

  

  凯撒认为,以游牧为主的日耳曼人,和已经定居的高卢人不同,缺乏同化的基础。因此凯撒在征服高卢之后,没有大举进攻日耳曼而是以震慑为主。

  

  

4. 凯撒时代

  凯撒征服埃及后,作为大祭司,在埃及祭司的帮助下对罗马历法进行了改革。

  原本罗马历法中的11月改成1月,并以罗马诸神或者节庆来命名1-6月。保留原有历法中9-12四个月的原名,9-12这四个月的名称,其实是罗马人的7、8、9、10的意思。

  凯撒把自己的名字赋予7月,后来奥古斯都将自己的名字赋予8月。并要求7、8月都是大月31天。

  

  

  从公元前44年,用凯撒的形象铸造银币,从此后自凯撒起至罗马帝国覆灭,在钱币上铸造元首形象成为罗马的惯例。

  

  

  西方人从古希腊开始就很习惯在公共场所聚集闲聊。在希腊人心目中,关心公共事务和研究哲学这两件事,是人和野兽的主要区别。这两件事通常都是在广场进行,如果遇到天气不好,就在街道两旁建筑的柱廊走道中进行。

  这种传统被罗马人继承并改进。在罗马广场上,除了有柱廊,还会建造一个更大的厅状空间——巴西利卡。供人闲聊、做买卖的地方。

  

  

  维斯太是罗马的女灶神,主管火。

  维斯太神庙是专门保存罗马火种的地方。就像奥运会圣火一样,里面的火种一刻都不许熄灭。这是罗马繁荣的象征。

  

  

  希腊神庙本身是建起来给人膜拜的。罗马的神庙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建造在街边而不是街心,只有一个立面参与这个街上的活动。

  

  

5. 奥古斯都时代

  罗马城此时已经拥有7条输水道,每天向罗马提供60万吨水。20%提供给各个浴场。40%分流引入到富裕人家,这是要向罗马市政当局交钱的。还剩下的40%通过各类喷泉免费给市民使用。

  这种用水保障,可以说是罗马文明的基石。

  

  

  现在法国尼姆,有一条罗马时期建立的尼姆输水道。从水库上游的泉眼到尼姆城,总共长50公里,海拔落差只有17米。古代没有电力泵站,只能保持合理的水流落差,水才能流到城里。尼姆输水道的坡度是17/50000=0.00034,即输水道一米中一头比另一头高出0.34毫米。并且全程50公里都需要保持这个坡度。而且沿路还需要盘山跃岭,开路建桥。

  实在无法绕过的山梁,会挖输水隧道。最长的输水隧道有1600米长。

  低洼的地方就修建水道桥。水渠上面设有顶盖,以避免尘土落入。

  当时每天大约有2.2万吨水会从输水道流入尼姆城。几百年间,在输水道里留下了40厘米的水垢。

  

  

  法国尼姆城内,保留着至今保存比较完好的一作奥古斯都时期的梅送卡瑞神庙。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担任了美国驻法国第一任大使,来到法国考查了这座神庙。回国后以这座神庙为样板,设计了里士满的弗吉尼亚州议会大厦,被称为第一座为人民主权而设计的神庙。从此以后成为美国各州议会大厦的样板。美国国会大厦也已神庙为基本造型。

  

  

  角斗可能起源于伊特鲁里亚的葬礼仪式。在英雄的葬礼上,模拟英雄生前的战斗英姿,向逝者致敬。

  时至今日,西班牙、意大利等原罗马帝国治下的很多城市,还保有斗牛的传统,就是当年角斗比赛的延续。

  

  

7-9. 尤里乌斯·克劳狄乌斯家族

  希腊从波斯手里夺回米利都城之后,需要重建米利都城请希波丹姆斯重新设计城市。设计师以棋盘式的网格作为城市骨架,集中将城市的公共建筑全部放置在城市的横纵轴线上。居住区全部以棋盘格隔开的模块化土地上。

  这是罗马殖民城市建设的典型思路。科隆、梅里达、迦太基都是这种设计思路。只要拿到代表第几大道第几街的编号,就可以找到自己的那块宅基地。这种思路可以提供一种迅速的,大体平均、相对平等的一套建筑用地分配方案。

  考虑到罗马军队换防、殖民官变动。如果以前住在类似的城市,换一个城市也能迅速适应。

  这种人为规划形成的城市,对比人为自发建设的城市,显得秩序井然。但是设计时很可能没有考虑到建筑山川、河流、洼地等自然特征。

  意大利锡耶纳城的城市道路是按照小山的等高线设计的,虽然曲曲弯弯,但是道路平缓。顺从时间的演变、人口增长、社会进化自然而然形成的。

  如果统一和秩序成为城市的主题,那自由和创造就会远离而去。能将活力与适应快速发展相结合,也许才是设计城市的最好选择。

  

  

10-11. 弗拉维亚王朝

  大角斗场虽然可以容纳8万名观众,但是第一层的80个拱门都可以进出,因此人群进出很快捷方便。

  

  

  1749年教皇本尼迪克十四世宣布大角斗场为圣地。纪念罗马帝国时期,在此地殉难的基督徒。

  

  

  维苏威火山的喷发掩埋了庞贝、赫库兰尼姆等当时的城市。今日庞贝城的挖掘进展迅速。但是赫库兰尼姆附近已经建有新城,仅仅挖掘了一部分地上没有建筑的部分。当时被掩埋的老城与今日新城之间落差20米。老城的大部分区域还是被掩埋在火山灰下。

  

  

12-14. 五贤帝

  高大的城墙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用于抵挡刀剑、弓箭。火炮时代的城墙,由于火炮有极大的威力,高大的城墙抵挡不了火炮直射,因此将城墙高度降到很低。同时做得足够厚实,在每隔不远的地方就有折角,使得城墙上的火炮没有死角。

  

  

  哈德良设计了万神庙。哈德良主业是皇帝,只在业余时间做做建筑设计。但因为他只是业余建筑师,没有老师给他限制,所以不会墨守成规。

  万神庙因为墙壁要支撑穹顶,设计的非常厚重【约有6米厚】,因此四壁都没有开窗。只在最顶部开了8.9米的天窗。由混凝土浇筑而得,过程中不是建立整体的脚手架,而是在建筑顶端采用阶梯造型,利用圆的闭合特点,浇筑的每一圈比原有一层收缩一点直径。整座建筑空旷对称,显示出高度的沉静。

  

  

  奥古斯都时代的建筑家维特鲁威特别强调建筑设计中的比例。他说自然构成人类的时候,会使人体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成人头部是身高的1/8,脚长是身高的1/6,手臂长度是身高的1/4。如果一个人把手向两侧伸展,手指尖的距离会正好等于身高。如果四肢都向外张开,手指和脚趾会刚好处在以肚脐为圆心的圆周上。

  维特鲁威认为,如果上天在创造人体的时候,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来设计的,那么人类在做设计的时候,就更应该遵循正确的比例法则。

  

  

  万神殿是一个遵循比例法则设计的典型例子。他的直径和高度都是43米,正好是个圆形。从壁龛最里面到顶点,正好是等边三角形。

  罗马人就是这样,通过仔细、严密的数学计算,确定建筑的每一个局部位置和相互关系。席自希腊“数是万物之本”。

  万神庙的入口仍然是按照传统神庙的形式建造的。虽然他的内部是全新的做法,但是在外部,在跟城市其他建筑打交道的部分,仍然是按照社会通行规则来设计。毕竟城市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表演场地,城市是属于所有人的。因此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城市的传统和秩序。即使传统有所改变,最好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

  可以说,从万神庙开始,建筑不再仅仅注重外观,也重视内部给人带来的感受。

  

  

  世袭制与选举制相比,各有各的好处。世袭制是父亲传给儿子,天经地义,可以减少争议,最大限度避免因为争夺权利带来的内乱。但是父亲的血缘可以传给儿子,但父亲的思想、品格、才干却无法遗传。

  罗马共和国时代最高位的执政官,候选人年龄需要达到42岁。在此之前需要在帝国范围内担任各种职务进行历练。这种机制保证了罗马在历史的每个关键时刻都能有杰出人物挺身担当。

  

  

  建筑的创新一般都表现在细节上。在保持整体类型的连续性的同时,在细节上不断推陈出新。

  城市的重要性,并不体现在新奇的、令人兴奋的建筑物组成的集合体,而是在于他们是由各种各样易于理解的并且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建筑类型所组成的。当城市对于市民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时候,城市就可以推动文化与社区价值的记录与传播。尊重建筑类型的连续性,并不会掩盖建筑创新的光芒,他鼓励设计者在尊重城市“集体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细节创新,从而在建筑上产生真正能够感人的变化。

  

  

  人人生而平等似乎是个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某些时候,当某些权利暂时只是由一部分人拥有,另一部分人为了拥有它,需要付出特别的努力的时候,也许并非全都是坏事。只要这个社会能够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有各种机制可以提供上升通道,那些暂时没有获得权利的人也会有一种努力上升的动力,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感觉是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所不可缺少的。

  罗马公民确实在享受一些特权,但他们也并不只是在享受特权,他们同时也要承担那些非罗马公民不必承担的责任。比如担任罗马社会的所有公职都是无偿的。比如罗马军队的士兵很多都是罗马公民担任。

  所有人都有的东西,就没有人会珍惜,相当于所有人都没有。

  当罗马帝国内所有人都有罗马公民权的那一刻,从军队开始,罗马的国本被动摇了。

  很多事情当初的意图是美好的,充满了善意,但结果却可能很糟。——凯撒

  

  

  由于日耳曼等蛮族的大规模入侵,罗马帝国的军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善于追击的边疆游牧民族骑兵占据了主力地位,罗马公民组成的步兵军团日渐衰落。

  

  

  罗马帝国时代,围绕地中海的一整圈,每座城市都是差不多的文明程度,非洲与欧洲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在罗马帝国衰落和灭亡之后,在以后不断的蛮族入侵以及宗教冲突破坏与摧残下,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差距才渐渐拉大。

  

  

  奥古斯都时代建立起来的,依靠血统正当继位的形式,由于一连串心浮气躁的年轻人的无能,失去了罗马公民和军队的信任。没有血统正当性,那就只有靠个人能力,可惜凯撒不是任何时代都能拥有的。

  五贤帝一共执政了84年,而五贤帝结束之后的半个世纪,就换了9位皇帝,除一位之外,全部都是死于非命。从公元235年到公元284年,50年间有21人先后登上皇位,除2位病死,2位战死,1位意外死亡,其他的17位都是因为驾驭士兵的能力不足,死于反叛。

  

  

16.从戴克里先到君士坦丁

  戴克里先为为防刺客,登基称帝,从第一公民变为皇帝。四帝共治不像是分割帝国,更像是战区分布。

  

  

17-18.基督教时代

  在君士坦丁时代,基督徒只占罗马帝国人数的5%,但是与其他多神信仰的罗马人不同,他们除了一起拜神之外,会相互帮助,称兄道弟,相互抱团,有其他教会都没有的强有力的组织性。

  君士坦丁需要打败其他皇帝,因此需要基督教徒的支持。因此承认了基督教的存在。

  

  

  在公元2实际,基督教内部形成了主教制度雏形。主教是对一定区域的教会事务进行监督管理的神职人员,由这个人来确保在这个区域的传教不会走偏。主教区的设置和罗马帝国行政区的划分是一致的,便于平行管理。

  

  

  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分5个宗主教负责管理。在西部只有一个罗马宗主教,西部则有君士坦丁堡;安条克;耶路撒冷;亚历山大四个宗主教。这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帝国的东部包含了像希腊;埃及;西亚;小亚细亚这样的文明发源地。其文化发展比西部更先进,人口更稠密,信教的人也更多。

  当帝国在公元四世纪永久性分裂之后,东罗马帝国又继续存在了一千年以上,而西罗马帝国很快分崩离析,整个地区被野蛮人瓜分。这些野蛮人的大多数,早在生活在帝国边疆的时候就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于是在战乱中,罗马宗主教成为这些分裂部落民众的宗教领袖,唯一能够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的人。就这样成为了西方世界享有最高权威的人。

  

  

  君士坦丁时期,基督教成为国教,正式在圣彼得受难后埋葬之地建立第一座大教堂。当时信徒不愿意借鉴罗马诸多异教神庙的样式,因此借鉴罗马人聚会用的巴西利卡大厅样式。

  

  

  教堂一般都是西向开门,神坛在东侧,这样礼拜天早上,信徒进入教堂做礼拜的时候,阳光正好从东面神像后照射进来。

  

  

  圣彼得大教堂;墙外圣保罗教堂;大圣母玛利亚教堂;拉特兰圣乔万尼大教堂,这四座教堂在中世纪被教皇列为基督徒朝圣的圣地,以取代被阿拉伯人占领的耶路撒冷。

  

  

  教堂中的壁画,主要用于说教。由于当时很多信徒不识字,想让人理解主要由希腊文撰写的圣经教义是有很大难度的,有相关图画,对与信徒理解和接受基督教有很大帮助。

  

  

  修道院是基督教发展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特殊的信教团体。在基督教合法化之前,有基督徒为躲避异教信仰的世俗社会,隐居深山,禁欲苦修。这股风气在基督教合法化之后没有终止。

  圣本笃在529年召集一批修道士,隔绝世俗,自己自足,简朴度日,研习教义。正是这些修道士们在动乱年代中保存了许多重要古典文化遗产。成为西方文化的主要传承者。

  

  

19.分裂和中兴

  在外族入侵的时刻,罗马执政者的应对屡屡失当,罗马人的公民意识不断沦丧,都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基督教的崛起也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宽容曾经是罗马社会最宝贵的品质,也是罗马能从小城邦一路走来变成强大帝国的主要原因。基督教的单一崇拜最终瓦解了罗马社会的根基——罗马人的公民意识。越来越少的人愿意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奋斗去战胜困难、掌握命运、寻找光明。越来越多的人情愿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一个主宰一切的神。

  

  

  埃及人是画他们知道确实存在的东西;希腊人是画他们看见的东西;而到了基督教时代,画家们是画他们感觉到的东西。

  埃及画家画法老的时候,并不敢直接去看法老,但是他知道法老是存在的,所以当他们表现法老的时候,会把这个世界最美的形象,最美的眼睛,最高挑的鼻子等等都赋予法老。让法老每个部位都是最完美的,即使整体形态有些别扭也不要紧,因为谁也没看过法老。

  希腊画家见过健美的人体,所以他们笔下的人物都非常自然,逼真,生动。

  基督教时代,画家们在画他们感觉到的东西,不再仔细刻画人物具体形象了,因为那样是偶像崇拜,而是改为了在绘画中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因此每位圣人都有一双瞪大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之镜,而躯体无关紧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5749-1494188.html

上一篇:梵蒂冈博物馆——观看笔记
收藏 IP: 123.124.14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8 1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