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糁(Sá)汤:孔子经常喝孟子来的少

已有 273 次阅读 2025-7-15 12:31 |个人分类:闲言碎语|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20250707184755.jpg

“孔子穷於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                               ———《庄子·让王》 

东方刚泛起鱼肚白,曲阜这座“资深文化老字号”就准时开张了。青石板路被晨光蹭亮,活像刚擦过油的古董家具。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在这儿可不是博物馆里的瓶瓶罐罐,而是弥漫在空气里——嗯,准确地说,是混杂在刚出锅的糁汤香气里,一股脑儿往人鼻子里钻。

想想这地界儿,从三皇五帝那会儿就有人“打卡”,周公封了个鲁国算是正式“注册公司”,到了孔圣人手里,好家伙,直接搞成了“儒家思想全球总部”,连带着后世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跟赶集似的来“朝圣”或“蹭流量”。什么汉高祖刘邦来祭孔,乾隆爷题匾写到手软,连孔家后人住的衍圣公府,都是明清两朝持续投入的“超豪华VIP包厢”。这古城,随便跺一脚,掉下来的灰都带着“子曰”。

可再大的“圣人光环”,也得给老百姓的“五脏庙”让路。这不,天还没亮透呢,城里大大小小的糁汤铺子已经支棱起来了。那股子混合着肉香、胡椒辛辣的热乎气儿,霸道地盖过了孔庙的檀香味儿,成了唤醒曲阜最硬核的闹钟。“头锅糁”——这仨字在曲阜人耳朵里,比“子曰”听起来还亲切、还实在。为啥?因为“子曰”不能当早饭,热糁能啊!排队的街坊们打着哈欠,搓着手,眼神却无比坚定地盯着那口翻滚着浓香的大锅,仿佛那锅里熬的不是汤,是开启一天“洪荒之力”的密码。

糁汤,这位早餐界的“扛把子”,稳坐曲阜“三大金刚”头把交椅(另外两位是谁?油条、蒸饺或烧饼呗!所谓“金刚”,就是老百姓早餐桌上雷打不动、非它不可的“刚需”。瞧瞧,连“圣人之乡”的胃,也得向这碗汤低头认主。猪糁、羊糁、鸡糁,三足鼎立,各有拥趸。最讲究的当属羊糁,撒点姜末、香菜,淋上红亮亮的免费辣椒油,再配一碟剔骨肉,嘿!那份儿满足感!羊糁金贵些,但曲阜人舍得在这口吃食上花钱,毕竟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就喝过这汤——虽然那时候的糁,与今日大不相同。

网上流传一个关于曲阜熏豆腐的短视频。拍摄者故意问摊主:“孔子吃过熏豆腐吗?”熏豆腐摊主大娘随口答道“经常来”拍摄者接着又问“那孟子来过吗?”老大娘嗫嚅道“孟子来的少”。如果你好奇孔子是否喝过糁汤?曲阜的糁汤跟孔老夫子还真能扯上关系。据《庄子·让王》篇中记载:"“孔子穷於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庄子》中这段文字藏着大学问。那年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弟子们煮了野菜汤,却连糁都加不起。庄子说这事是为批评儒家,却无意间为后世留下了关于糁的最早记载。所谓"藜羹不糁",是说连最基本的谷物粉末都匮乏,可见糁在当时已是寻常食物。

孔颜何乐处,千年一碗糝。我常想,孔子若是喝到今日曲阜的糁汤,该作何感想?老人家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一碗上好的羊糁,恰是粗中有细的典范。汤要熬足六个时辰,肉要片得透光,胡椒要现磨,连那看似随意的辣椒油,都是十几种香料慢火熬出来的。这般讲究,倒暗合了"割不正不食"的圣人之训。

明清时期,糁汤在曲阜发扬光大。传说衍圣公府里的厨子将宫廷汤品与民间技法结合,创出了现在这种肉片如纸、汤浓似乳的糁汤。曲阜城里的老字号,家家都自称有秘方,有的说加了党参黄芪,有的说要用曲阜南泉里取来的甘甜泉水。真真假假,倒为这碗汤添了几分神秘。

清晨的糁汤铺子里,人声鼎沸。穿对襟褂子的老人捧着粗瓷大碗,小心地吹开汤面上的油花;赶早课的少年就着油条大口喝汤,辣得直吸气;挎着菜篮的主妇熟练地拌着剔骨肉,辣椒油染红了指甲。跑堂的伙计穿梭其间,嘴里喊着"借光",手里端着滚烫的汤碗,那汤竟能一滴不洒。

糁汤有"四德":热、辣、香、肥。热要烫嘴,辣要透汗,香要扑鼻,肥要见油花。这"四德"说来简单,做来却难。我见过老师傅凌晨三点起来吊汤,牛骨猪骨鸡架一起下锅,武火煮沸,文火慢炖,中途要撇七八次浮沫。待到汤色乳白,才下肉片,那肉片须得逆纹切,薄得能透光,入汤即熟。最后撒的那把胡椒面更是关键,多一分则呛,少一分则寡。

有趣的是,同为儒家圣贤,孟子在糁汤的传说中却鲜少出现。老辈人说,这是因为孟子讲究"君子远庖厨",而孔子则"食不厌精"。这说法未必可信,倒显出百姓对两位圣人的不同想象——孔子可亲,孟子可敬;一个能同桌喝汤,一个只宜远观。

太阳升高了,我面前的糁汤见底,额上沁出细汗。隔壁桌的老先生把油条掰成段泡在汤里,动作从容得像在举行某种仪式。忽然想起《论语》中那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当年孔子吃粗粮喝冷水都能乐在其中,若尝到这碗糁汤,不知会作何评价?转念一想,或许圣人之道,本就存于这市井烟火之中。

走出店门,晨雾已散。孔庙的飞檐在朝阳下闪着金光,而街角的糁汤锅里,又新添了一瓢清水。两千四百年,圣贤更迭,王朝兴替,唯有这碗浓汤,依旧在每个清晨准时飘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93757.html

上一篇:鲲鹏展翅会有时,逐梦远航济沧海
收藏 IP: 120.230.27.*| 热度|

4 郑永军 李志林 宁利中 刘进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5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