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Fucw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ingFucwu

博文

从“网吧模式”到BYOD:图书馆桌面计算机的未来在哪里?

已有 224 次阅读 2025-7-11 02:45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在参加 Orbis Cascade Alliance 理事会议期间,我参访了华盛顿大学本科生图书馆(Odegaard Library)。这座图书馆以通透的中庭结构与多层复合空间著称,但最引发我思考的,是 Information Commons 区域中仍密集排列的大量桌面计算机。

这种空间配置最初源于2000年代初图书馆对“数字鸿沟”问题的回应,目的是为无法自备设备的学生提供免费、高性能的计算资源。那时,台式机是学习与写作的重要工具。但到了2020年代,图书馆还需要这么多公共桌面电脑吗?

在我工作的美国文理学院(Whitman College),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已是基本配置。无论撰写论文、提交作业、运行专业软件,几乎都依赖自带设备完成。学校为学生购买各类软件的授权许可(如 Adobe、Stata、ArcGIS 等),并支持在个人设备上下载使用。同时,Canvas 等学习管理系统也全面支持在线协作与移动端访问,极大提升了学生的使用自由度。

不仅学生,教职员工的办公方式也发生了彻底改变。在我所在的学院,从图书馆员到教授,从行政助理到高层管理者,早已不再使用台式机,而是统一使用笔记本办公。开会时,人手一台笔记本,通过 OneDrive、Google Drive 或学校共享网盘现场调用文档、协同编辑,几乎已成为日常工作方式。

这种以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为核心的数字生态,也促使许多高校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做出转型。例如,一些图书馆开始将传统的公共计算区改造为协作学习空间,仅保留少量高性能工作站,服务于需要图形渲染、建模或视频编辑的用户,其余座位则提供外接显示器、电源、键盘等,以支持学生自带设备接入。

那么,中国高校是否也进入了这样的转型期?

我并不了解所有国内高校的具体情况,也不便武断推测。但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公开数据和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改造实践来看,国内不少重点高校(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同济等)已经实现了学生人手笔记本、教学平台全面上线、常用软件授权远程下载等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图书馆是否还需要大规模保留“网吧式”密集桌面机,也许确实值得结合本校数据进行评估与再设计。

毕竟,网吧的消失并不代表人们不再需要上网,而是因为计算终端早已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图书馆公共电脑的命运,也许并不是被淘汰,而是走向“角色重构”:从“硬件终端提供者”转型为“学习协作平台的支持者”。

因此,我建议国内高校图书馆在未来的空间改造中,考虑以下几点策略:

  1. 适度减少桌面机数量,释放出灵活可调的学习空间;

  2. 保留小规模高性能终端,服务特定专业或高算力需求;

  3. 增强BYOD支持能力,提供良好的插电位、外接显示器、无线网络与打印服务;

  4. 推广远程软件授权与虚拟桌面服务,使学生可在个人设备上访问图书馆许可的软件;

  5. 重构协作空间布局,引入便携白板、小组桌、沉浸式屏幕等支持多样化学习行为的设施。

图书馆的技术服务,始终应紧随学习行为与教学模式的演变。当用户已进入移动计算时代,我们的空间设计,是否也该同步转身?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16383-1493223.html

上一篇:从谈判桌到图书馆大厅:Orbis Cascade Alliance 工作坊与华盛顿大学参访记
下一篇:没有“主桌”的会议:Orbis Cascade 理事会观察笔记
收藏 IP: 107.116.255.*|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2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