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发病机理
脊髓肿瘤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 原发性肿瘤
- 神经鞘瘤:由脊神经根表面的施旺细胞异常增殖形成,多为良性。
- 脊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粒细胞,女性高发,与遗传因素(如神经纤维瘤病)相关。
- 胶质瘤:髓内星形细胞或室管膜细胞异常增殖,可能与基因突变(如IDH1/2)相关。
2. 继发性肿瘤
- 全身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转移至脊髓,占脊髓肿瘤的3%-10%。
3. 危险因素
- 遗传:神经纤维瘤病、Von Hippel-Lindau病等遗传性疾病显著增加风险。
- 环境:长期接触联苯胺、β-萘胺等致癌物,或放射线暴露。
- 感染与免疫:慢性脊髓炎症或免疫抑制状态可能诱发肿瘤。
二、治疗原则
1. 手术切除为主:显微外科技术是核心,目标是最大程度保留神经功能。
2. 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需结合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如贝伐珠单抗)。
3. 个体化方案:根据肿瘤位置(颈胸段/腰骶段)、病理类型(良/恶性)及患者状态制定。
三、治疗方法
1. 手术治疗
- 良性肿瘤:全切率可达90%以上(如神经鞘瘤),术后脊柱稳定性良好者无需固定。
- 恶性肿瘤:部分切除联合术中导航技术,术后放疗(如质子束)或化疗(替莫唑胺)。
2. 放射治疗
- 适用于术后残留或转移瘤,立体定向放疗(如伽玛刀)减少周围组织损伤。
3. 靶向与免疫治疗
- 针对IDH突变或VEGF通路的药物(如仑伐替尼),临床试验阶段效果待验证。
四、术后注意事项
1. 体位管理
- 术后4-6小时平卧,颈部手术者用沙袋固定头部,腰骶部手术者术后俯卧位压沙袋。
- 翻身时保持脊柱轴线位,避免扭转。
2. 并发症监测
- 神经功能:每日评估肌力、感觉平面及二便功能,警惕迟发性出血或脊髓水肿。
- 感染:监测体温、切口渗液,术后24小时拔除导尿管以降低泌尿感染风险。
3. 早期活动
- 无神经损伤者术后24小时可坐起,3-7天逐步下地;截瘫患者需卧床1-1.5月后康复训练。
五、康复方案
1. 分阶段训练
- 术后1周内:床上被动关节活动,预防挛缩;呼吸训练(缩唇呼吸)。
- 术后2-4周:桥式运动增强腰背肌力,膀胱功能训练(定时夹闭导尿管)。
- 术后1-3月:助行器辅助站立,平衡训练;脊髓损伤者需长期电刺激(如骶神经刺激)。
2. 中医辅助
- 针灸夹脊穴促进神经再生,推拿改善肌张力。
3. 术后第二天开始物理治疗:早期使用经颅磁刺激(TMS)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大小便和下肢功能
六、护理措施
1. 日常护理
- 皮肤管理:每2小时轴线翻身,骨突处垫减压垫,保持皮肤干燥。
- 二便护理:导尿管每2周更换,会阴部每日消毒;便秘者予乳果糖+腹部按摩。
2. 心理支持
-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鼓励家属参与护理,建立康复信心。
七、营养方案
1. 术后早期(1周内)
- 流质饮食:鱼汤、米汤、蔬菜汁,避免胀气食物(牛奶、豆浆)。
2. 恢复期(术后2周起)
- 高蛋白:乳清蛋白粉、鱼肉、鸡蛋(每日1.5g/kg体重)。
- 高纤维:燕麦、西兰花、苹果(每日30g膳食纤维),预防便秘。
- 维生素补充:维生素D(每日800IU)+钙剂(1200mg),促进骨骼修复。
3. 禁忌
-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辣椒、酒精),减少炎症反应;限盐(<3g/日)控制水肿。
总结
脊髓肿瘤需多学科协作,手术是核心治疗手段,术后结合康复与营养管理可显著改善预后。患者需终身随访,监测肿瘤复发及脊柱稳定性。早期干预与规范护理是降低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西安市红会医院神经外科赵东升主任在脊髓肿瘤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
赵东升主任简介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近20年,曾长期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工作。使用独创的“三维一体疗法”成功促醒大量昏迷病人,使上百例脊髓损伤瘫痪患者重新站起来。在西安市红会医院完成院内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治疗昏迷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截瘫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下肢缺血顽固性疼痛。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荣获国家专利32项(其中四项发明专利),担任多部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擅长:
1. 脑病方面:昏迷促醒,脑肿瘤、脑积水、脑梗死、顽固性癫痫、三叉神经痛、脑干出血、老年痴呆、帕金森、头痛等;
2. 脊髓病方面:脊髓损伤、脊柱术后疼痛、大小便障碍、脊髓肿瘤、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栓系、脊膜膨出等;
3. 周围神经疾病方面: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性疼痛、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男性功能障碍等
门诊时间
北院区:周一全天 门诊二楼203A 第五诊室
南院区:周二全天 门诊三楼310诊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6 0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