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大学网红校长话题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在我的理念里,“大学网红校长”是一个中性称谓。最近从抖音“西北俐均”上看到一位来自江苏盐城地区85岁老人讲述他考上北京地质学院的经历。这位老人当年高考成绩优秀,声称可以达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然而由于父亲有点历史问题,所以不敢填报名牌大学志源,只好“屈就”将第一志愿填报北京地质学院,并被录取。但是当学校在开学前审核发现了他的政审这个问题时随即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然而,冥冥之中他与北京地质学院的高元贵院长似乎有缘。在家人或其他人的建议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上中学学习期间获得的诸多优秀学业奖励材料前来北京地质学院报道。他先来到宿舍,发现一间宿舍门上居然有他的名字,这表明他可能确实被录取。然而,当他来到学校新生报名处却发现录取名单上他的名字画上了红线,表明他已经被除名。正当他沮丧的时候,有人建议他找学生科长试试能否挽救。他来到学生科,科长接待了他,然而似乎不敢拍板决定(科长应该没有这个权限),最后请示学校党政最高领导高元贵院长,因为,此时高院长同时兼任学校党委第一书记。最后,这个学生得到高院长的批准而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所以,高元贵院长和学生科长应该算是这位老先生上大学的贵人。显然,在处理这件事情上,高院长认为属于他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他有权做出有利于学生的决定。当然,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其它大学,这个学生就可能打道回府,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因为,在我高中同学中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在高元贵院长身上保护大学生的事情很多,我在《大学校长楷模——我们敬爱的高元贵院长,——素心若雪,壮志如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和《高元贵院长——中国地质大学的丰碑——读“教泽孺子牛”有感,2025年2月10日科学网》等文章做过介绍。《教泽孺子牛》一书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编辑出版的纪念高元贵院长文集。这本文集汇集了137位教职员工和校友的回忆文章,深切怀念这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学校长。
高元贵院长主政北京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长达17年之久,此后他出任地质部顾问依然关心国家高等教育与学校发展。然而,我们却很少在公共媒体上看到高院长对大学治理,尤其是如何发挥大学教授在学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思想独立与言论自由等诸多方面的高见。当然,高院长这一辈以老革命家为主力的我国诸多大学领导普遍具有低调务实做事的风格,所以,当年在各种媒体上很少看到大学校长的“高谈阔论”。
随着时代发展及大量新媒体出现和多元思想的涌现,我们有的大学领导似乎坐不住了,他们也许认为应该借助这些新媒体通过他们的行为宣传自己和学校,所以,产生了我们国家独具特色的一些大学网红校长。这些大学网红校长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然而,在他们领导的大学,在他们职权范围内似乎并没有做出过多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值得后人津津乐道的业绩。这些校长喜欢在各种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上“露脸”,频频发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且含金量并不太高的“见解”。当然,网红校长有时候也是为了宣传自己所在学校,让社会公众了解自己主政的大学,以便争取更多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看,似乎不能完全否定网红校长积极的一面。我也写过几篇我对大学校长职能认识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以科学网博文形式出现。这些文章有:《大学校长需要更多的理性,2012年3月8日科学网,3月17日中国科学报A3版转载》,《我为校长出主意,2012年4月22日科学网,中国科学报2012年4月24日A3版转载》和《我心中的大学校长,2013年7月11日科学网》。
在我的印象里,欧美大学校长向社会公众“展示才华”的方式似乎主要是每年新生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两个重大活动的致辞,这些致辞往往会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其它时间很少看到那些知名大学校长在媒体上发表的高见,除了少数大学校长接受相关媒体采访畅谈一点对自己大学治理的认识。例如,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接受我国央视记者采访中就大学治理时说:“剑桥大学实际上是一个由31个学院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学术联盟”,“大学要为教授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者从容选择;让他们为学校的知识体系做出贡献;一个大学不是由行政人员组成,而是教职员工,管理上的独立是剑桥学术繁荣的核心。”(听剑桥大学校长讲述大学的真谛,2012年8月4日科学网)当然,欧美那些著名大学校长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彰显他们的魅力与才干。例如,他们可以从全球招收到优秀的本科学生,研究生和教职员工,为创造出世界品牌的大学教育业绩奠定坚实基础。我们民国时期也有诸多大学校长的智慧箴言被后人广为传送,影响力经久不衰,例如,被誉为终身校长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和“大学校长就是为教授搬椅子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及南开大学创始人,被誉为现代教育第一人的张伯苓的“宁以身殉,不为利诱,终身从事教育,不为官”等。当然,这样的大学校长的真知灼见越多越好,社会公众并不厌烦。因为,这些真知灼见可以帮助我们社会公众对真正大学教育理念的理解,自然也不会将这些大学校长归入不太积极的“网红校长”行列。
2025年5月26日 提交科学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8 0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