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学可以再辉煌的
冯兆东(2025-05-15)
.....
一、地理学曾经的辉煌:
在中国的古代,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尊为”超大师级“的文化人(如诸葛亮)。在工业革命之前,特别是在地理大发现时期,地理学是全世界最大的学问。诸葛亮时代(公元200年左右)和地理大发现时期(公元约1500至约1800):是地理学的辉煌时代,也是地理学家最吃香的时代。
.....
二、地理学曾经的萧条:
当人们对地球的了解全面成熟起来以后,当”物理学大发现“的时代主导后,当工业革命将社会带入新时代后,地理学的重要性就自然而然地下降了。取而代之的是:地球科学的全方位发展,因为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上天(如:大气科学)和入地(深海钻探、地震波探索等)的本领。于是呢,地理学有了自己的难堪。曾几何时,地理学"萧条到“被好大学统统驱逐出境了。例如,从上世纪50年到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流大学的地理系几乎被赶尽杀绝(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美国的西北大学等等)。
.....
三、地理学仍存的难堪:
地理学的”严格定义“和”学术范畴“一直是”地理学家“争论的话题。这样的争论几乎每年都出现在美国地理学会的年会上。争论了几十年,一直没有结果,以至于有地理学家公开(在美国地理学会的年会上)调侃道:“那些自我标榜为地理学家的人们所做的任何事都属于地理学的范畴”。而地理学家也被调侃为:“一群似乎啥都知道(know)但却又啥都不懂(not understand)的人们”。
.....
四、得预防地理学再次沦落为“万精油”:
一个扎心的事实是:地理学一直被戏称为“万精油”。“万精油”:即地理学家被调侃为“一群似乎啥都知道(know)但却又啥都不懂(not understand)的人们”。据说,有人倡议:科学分四类: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地理科学。哈哈,真能炒!地理学本来是包含“自然科学”(如:植物地理、土壤地理、水文相关、气候相关、地貌等)和“人文科学”(如:人文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等)。不过,这样的混合(自然+人文)会产生“逻辑不洽”问题。自然地理学追求的“普世逻辑”:例如土壤发生的地理学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文地理可能追求的是“冷知识”:例如高考题里出现的“为何巴西成为了蜂蜜出口大国?”这样的问题(答案是:因为巴西人自己不吃蜂蜜)。还有,人文学者常常将圣人或伟人的话当作判断标准,去无休无止地和喋喋不休地评判世间的事和人。而自然学者则不会拿着爱因斯坦的话或牛顿的话去判断别人的科学的好与坏的。
.....
五、地理学的前景:
应该承认,地理学的确在社会的实践需求方面(如地理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科学理论方面(如地球表层“地球系统科学”)都起着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我自己对地理学是有信心的:(1)将自然地理学全方位地纳入地球科学,以”纯自然科学“的方式(逻辑地、试验地、计算地、模拟地)全方位地理解”地球表层过程“;(2)借着被充分认识到的“人类因子”在地球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多尺度和多层阶的建模能力”的成熟,将“人类-自然耦合动力学”推到科学前沿。
.....
六、“人类-自然耦合系统动力学”(举个例子)
由于“工业革命”引发的全球尺度上的持续变暖和“绿色革命”引发的次全球尺度上生态服务功能的明显下降及区域尺度上水-土-气质量的急剧恶化,相关学者最近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地球环境的变化太快,社会不再能够缓解或适应。因此,社会正面临着这样一种选择:做好变革性管理的准备。理论上,在以下三个情形下,变革性管理就变得很有必要:(1)“人类-自然系统”正在迅速接近一个具有未知后果的或不良后果的阈值,而且适应性管理机制不足以继续维持系统的稳定;(2)“人类-自然系统”已经超过了一个阈值,而且退化到了很不理想的状态;(3)“人类-自然系统””的发展方式使得生态系统服务的生产效率极度低下。人们已经想到了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的解剖和模拟:“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研究力图发展一套能刻画“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的数值模型。对复杂系统的预测是建立在对过去资料的基础上,辨识不同机制和驱动力,并揭示生态与环境的演变规律。
(2)基于大数据分析与智能计算的生态与环境预测模型:新一代模型关注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大数据环境下地理关联模式挖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时空大数据分析与智能计算支持下的全要素预测模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5 1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