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春台》是译林出版社202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而是读书人走出学界后的故事。主要人物都属于神州联合科技公司,一家从事公路运输的大型物联网企业,地址是北京的春台路12号。故事覆盖近四十年,从1980年代前到2019年。小说标题似乎与前述地址有关,但实际上典出《老子》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就是众人在享受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世,这确实的小说四十多年时间跨度的突出特征。
小说结构精巧又不失自然。开篇序章中,退休的公司董事长周振遐在2019年10月突然昏倒被出租车司机送进医院抢救。他过去的司机现在的公司董事长陈克明派入职两年的沈辛夷去医院代表他个人和公司全权处理。沈辛夷在医院认识了照料周振遐四五十岁的女子,公司网络与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姚芩,她没有住自己家,而是住高档别墅房。两人聊天中,沈辛夷开始回忆自己,引出写她的第一章。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山坳里的留守儿童,春游时被成年人猥亵,强势的母亲喜欢弟弟,高考时偷偷改了志愿远离家乡考到北京,读研究生困顿中委身位神秘的大亨,三年后大亨自杀。她一直把自己的厄运归于母亲。2017年她进了公司,董事长陈克明对她格外欣赏,亲密到她有些不适。于是有写陈克明的第二章。来自北京郊区,就读民办三本学校,什么也没有学到。毕业后做小生意,与父母介绍的尹静熹结婚,妻子强悍嫉妒但非常有商业头脑,例如“眼下无论做什么事,大伙都喜欢一哄而上。对咱们穷人来说,凡是轻轻松松能赚到的钱,都不可持久。(p. 133)”生意有起色时,他没有听妻子意见被岳父坑得一败涂地。“开黑车”时意外遇到周振遐,进了公司,从普通司机成为高管,准备让他接班,以至于传闻他是周振遐的私生子。从司机引出前任司机窦宝庆,为第三章,是从英国海归的《北方法制报》记者的调查报告。窦宝庆来自甘肃贫穷小村,在北京成了长途车司机,因沉默寡言和车技出色成为周振遐的司机。机缘巧合,与丈夫离家出轨的富婆郑元春有婚外性。以讲故事的方式,透露了他姐姐被人强奸怀孕后自杀,他手刃强奸者,被郑元春举报而被警方抓获。被捕后他极度抗拒,周振遐几句话帮他看开些。于是有周振遐经历的第四章。他是公司创始人蒋承泽在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同学,蒋承泽病故后担任董事长。姚芩多少有些偶然地成为蒋承泽婚外情人,在他离婚后两人仍然只是同居。周振遐本来有些反感姚芩,但见到她悉心照料病中的蒋承泽稍有改观。临终前蒋承泽托周振遐照顾姚芩。她结婚离职后公司仍保留职位工位,但两次婚姻都很快结束。姚芩参加周振遐退休仪式后,两人来往渐多,最后住进他的别墅中一间原来空着的房间。多年前周振遐的原配对他不满,出轨他人后两人离婚。最后的附记中,有几乎大团圆的结尾。姚芩退休,与出院后的周振遐同居,两人的退休生活似乎相濡以沫岁月静好。窦宝庆安心服刑,其老父在家乡兴建窑洞,等儿子刑满。陈克明见到了已经再婚的前妻,生活安逸丰裕,有了女儿,他追求沈辛夷仍没有进展。沈辛夷多少听取了姚芩的劝解,尝试与母亲修复关系,之前她已经认识到,不能把自己的一切不幸归结于母亲。
如前所述,《登春台》并非是学界小说。开篇第二段话有些误导让读者觉得很学术。“宇宙中充满了各种基本粒子,像什么夸克啦,轻子啦,规范玻色子啦,还有什么引力子啦,不一而足。它们一刻不停的微弱振动,赋予天地万物以能量。如果我们将这种振动的规模放大无数倍,即可想象出钟摆或秋千的振幅和频率。同样,像万花筒般运行的天体亦复如此。正是它们机械的、周而复始的旋转,才转出了寒暑推迁于昼夜相代。天体的转动和四季的交替,也会给我们带来某种恒定秩序的幻觉(p.1)”小说没有恒定秩序,而是展现了充满世界的不确定性。书中受教育最少的窦宝庆从自身生活经验都领悟到,“这世上的事,从来都不是按照你想的那样,先有原因,后有结果,跟下棋似的,你下一步,我下一步。不是这么回事。事情如果应该发生,它自己就会发生。我们用不着先替它操心。(p.232)”当然,意识到不确定性未必走向宿命论。世间万物仍有因果性、可观测性甚至可控性,虽然都是局部化或者碎片化。“世界上大概没有什么事是无缘无故的。(p.301)”
小说中写了公司的三代董事长,不算过渡性人物。创始人蒋承泽最有读书人气质,他最喜欢的引文是牛顿的“上帝是关联的声音(p.309)”。我没有听说过这句话,也想不出原文是什么。蒋承泽不仅自己博览群书,而且创办了读书会明夷社。明夷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的名称,总体上是失意的意思。黄宗羲写有《明夷待访录》。明夷社每月聚会,邀请学有所成的专家报告,从公司移到香山,后来一直在颐和园听鹂馆。后两位董事长都负责过明夷社,而陈克明希望沈辛夷接手。
第二代董事长周振遐除了喜欢哲学外,与蒋承泽共同之处很少。他喜欢孤独,希望退隐。“他所要逃避的,不是劳作,而是如今越来越稠密的人际关;他所要追求的,也不是什么低级的肉体享受,而是重新融入自然的心灵平静。……所厌恶的,并不是某个特定的社交圈子,而是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群‘。他试图躲开的,也不是哪一个抽象的人,而是所有的人。(p. 326)”我个人完全理解这种对“人群”的恐惧,如Emerson所谓 “I love man,not men.” 但不是人人都理解。如小说中出轨街头混混的周振遐前妻所痛斥,“你这种人只配生活在坟场里,与那些死人、鬼魂、幽灵待在一起。它们来无踪去无影,既没有亲戚朋友,也不会发出任何声音。(p. 329)”这种人与人的疏离,似乎是小说人物的共性。“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理当你是你,我是我,清清白白,不要发生太多的关联和纠缠。(p.200)”在故事结束时,多少也借助姚芩的加持,周振遐多少实现了人生理想,“竭尽全力去做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被忽视的人。(p. 350)”不是离群索居,而是和光同尘。如他自己写的条幅(p. 15)
人海深藏焉用隐
神州坐看可无言
不过,周振遐终究有种老态,“一种到达过山顶的下山者,对正在奋力爬坡的人所拥有的优势。(p.320)”“一个人,若总是习惯于从现在看向未来,自然越看越焦心,越看越恐惧。如果倒过来,你拥有一种从未来,从生命的尽头回望现在的眼光,你会立刻发现,现在的每一刻,其实都无比珍贵。(p.267)”确实,“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第三任董事长陈昌明就完全不像读书人了,长处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他能认识到,“这世上凡是在大白天可以公开去做的事情,无非是装模作样,说到底,没啥鸟意思。而凡是私底下在黑暗中发生的那些见不得光的事,都是那么地激动人心!也就是说,只有见不得光的事,才值得我们认真去做。(p.112)”三代董事长的变化是否也隐喻了读书人从商界退场。
作者格非,本名刘勇。1964年出生于江苏丹徒。198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5年毕业留校任中文系助教。1987年晋升讲师,1994年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2000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调入清华大学。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创作的学界小说有已经谈过的《欲望的旗帜》《春尽江南》和《月落荒寺》,以及广义些的学界小说《隐身衣》,尚未谈的反映当代受过教育者生活的中短篇结集《不过是垃圾》(这个标题有两个版本,更聚焦学界的收入《不过是垃圾》《蒙娜丽莎的微笑》《苏醒》《打秋千》)。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红尘染尽春衫色—学界小说丛谈之《女招商局长》(学界故事部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 1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