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和展望
高温超导:推动量子多体理论革命的引擎
向涛
物理学报,2025,74(7):077403
doi:10.7498/aps.74.20250313
cstr:32037.14.aps.74.20250313
高温超导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21世纪亟待攻克的关键科学难题之一。其研究不仅揭示了大量新奇的量子现象,深化了对量子多体物理的理解,还极大地促进了实验技术的创新以及关联量子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高温超导是一个非微扰的强关联量子系统,其研究为非微扰量子理论的突破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平台,是系统构建非微扰量子场论的关键驱动力。当前,高温超导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要取得实质性突破,不仅需要发展基于新原理的实验探测技术,构建新的量子多体理论框架和研究手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已有实验现象和效应的深入分析,挖掘这些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和规律,为揭示高温超导机理提供关键线索,同时推动量子多体理论的整体发展。
同行评价
这篇关于高温超导机理探索的观点文章,准确指出了作为凝聚态物理目前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文章通俗易懂,为广大读者简要又全面描绘了高温超导研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最后简略介绍了作者与合作者提出的σ 共价键金属化导致高温超导的猜想,为多体电子的强关联本质提供了作者的视角。
原文链接
封面文章
专题:拓扑量子输运和器件
基于一维电子体系的超导复合器件和量子输运研究
邓小松,张志勇,康宁
物理学报,2025,74(7):077401
doi:10.7498/aps.74.20241672
cstr:32037.14.aps.74.20241672
低维电子材料与超导材料的复合体系一直是研究介观输运和低维超导特性的重要平台,其中具有强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的低维结构与超导宏观量子态结合呈现出丰富的量子现象,为探索新物性和研制新型拓扑量子器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采用高质量的一维电子材料构筑超导复合器件,探索受限量子体系与超导界面的量子输运现象和器件调控机制迅速成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理解纳米尺度下低维体系与超导界面的特征散射机制和量子输运过程,研究电荷态与拓扑局域态的耦合机制,实现对拓扑态本征输运特性的探测,在此基础上为研制新型超导纳电子器件和拓扑量子器件探索新原理和新方法。由于多种能量尺度和束缚态的竞争,介观尺度下的超导复合结构在器件物理、结构设计以及测量方案上都存在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回顾了基于一维电子体系的超导复合器件的近期进展,聚焦在以半导体纳米线和碳纳米管为代表的实验体系,简要介绍了从材料和器件物理,到输运测量的主要现象和实验挑战。最后本文对一维体系拓扑量子器件的研制和输运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同行评价
该文章主题聚焦于一维电子体系中的超导复合器件和量子输运研究,涵盖了当前的前沿科学和技术问题。内容包括从基本研究到实验进展的多个方面,尤其在量子输运、拓扑态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较强,对于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了解该领域具有很大的帮助。
原文链接
编辑推荐
专题:磁共振技术
固态核磁共振量子控制及其应用
赵立强,李宇晨,尹浩川,张晟昱,吴泽,彭新华
物理学报,2025,74(7):077402
doi:10.7498/aps.74.20241709
cstr:32037.14.aps.74.20241709
作为一种物质表征的重要技术手段,固态核磁共振已经在物理学、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得益于固态核磁共振体系中丰富的多体相互作用和多样的脉冲控制手段,该技术逐渐在前沿的量子科技中展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本文系统性地介绍了固态核磁共振体系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包括该系统中重要的核自旋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哈密顿量形式,列举了动力学解耦、魔角旋转等典型的固态核自旋动力学调控手段。此外,我们重点展示了近年来在固态核磁共振量子控制方面取得的前沿进展,包括核自旋极化增强技术、弗洛凯哈密顿量的调控技术等。最后,我们结合一些重要的研究工作阐述了固态核磁共振量子控制技术在量子模拟领域中的应用。
图5 WAHUHA序列[112] ([112] Waugh J S, Huber L M, Haeberlen U 1968 Phys. Rev. Lett. 20 180)
同行评价
文章系统且详细介绍了固态核磁共振系统中重要的核自旋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哈密顿量形式,列举了动力学解耦、魔角旋转等典型的固态核自旋动力学调控手段。此外,展示了近年来在固态核磁共振量子控制取得的前沿进展,包括核自旋极化增强技术、Floquet平均哈密顿量的调控技术等。文章不仅是对固态核磁共振领域的系统性梳理,同时对量子控制、量子多体物理、凝聚态等前沿领域都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借鉴意义。
原文链接
编辑推荐
专题:磁共振技术
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的现状和展望
覃柏霖,高家红
物理学报,2025,74(7):078701
doi:10.7498/aps.74.20241759
cstr:32037.14.aps.74.20241759
超高场磁共振成像(ultra-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UHF-MRI)是主磁场强度为7 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的统称。与传统磁共振成像相比,UHF-MRI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对比度。因此,在临床医学及神经科学等领域,该技术的运用能够显著提高信号的探测灵敏度和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从而提供更丰富的生理病理信息。目前,UHF-MRI在大脑功能和代谢成像两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脑功能研究方面,高分辨率的皮层功能柱和分层成像有助于揭示神经信息流的方向;在脑代谢研究中,氢核与多核的波谱及成像技术提供了更精确的代谢信息,有望在功能性和代谢性疾病的病理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本文介绍了UHF-MRI的发展历史和理论基础,梳理了其关键优势及在脑功能和代谢成像应用研究中的现状,总结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图1 不同场强(3 T与7 T)下的T1加权成像与二维EPI图像,图像采集自北京大学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扫描仪型号分别为西门子MAGNETOM Prisma 3 T和西门子MAGNETOM Terra 7 T,受试者为同一名健康成年男性 (a) 3 T在1 mm×1 mm×1 mm分辨率下的磁化强度准备快速梯度回波(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gradient echo,MPRAGE)图像(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 = 2530 ms,回波时间(echo time,TE) = 2.98 ms,反转时间(inversion time,TI)= 1100 ms,采集时间(acquisition time,TA) = 5∶56);(b) 7 T在0.65 mm各向同性分辨率下的磁化强度准备双快速梯度回波(magnetization prepared 2 rapid gradient echo,MP2 RAGE)图像(TR = 5000 ms,TE = 2.05 ms,TI1/TI2 = 900/2750 ms,TA = 10∶57);(c) 3 T在2 mm各向同性分辨率下的EPI图像(TR = 2000 ms,TE = 30 ms,翻转角(flip angle,FA)= 90°,回波间隙(echo spacing,ES)= 0.54 ms);(d) 7 T在2 mm各向同性分辨率下的EPI图像(TR = 2000 ms,TE = 22 ms,FA = 90°,ES = 0.53 ms);(e) 7 T在0.85 mm各向同性分辨率下的EPI图像(TR = 2000 ms,TE = 27 ms,FA = 70°,ES = 1.08 ms)
同行评价
文章比较全面地梳理和介绍了超高场磁共振成像(UHF-MRI)技术背景、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对UHF-MRI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对UHF-MRI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原文链接
编辑推荐
专题:量子信息处理
三味中微子振荡的量子资源特性研究
王光杰,宋学科,叶柳,王栋
物理学报,2025,74(7):070301
doi:10.7498/aps.74.20250029
cstr:32037.14.aps.74.20250029
中微子振荡是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其量子性能够在宏观距离的振荡上得以保持并被检测到。中微子振荡的量子资源特性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主题,这种在粒子物理学和量子信息学之间建立起的联系,对于研究基本粒子的基本性质以及探索将中微子作为一种资源应用于量子信息处理的可能性而言,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中微子物理学与量子信息理论的交叉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篇综述主要介绍利用量子资源理论来表征三味中微子振荡的量子资源特性,包括量子纠缠、量子相干、量子非局域性和熵不确定度等。除此之外,还介绍了三味中微子振荡中的量子资源理论的权衡关系,主要基于单配性关系和完全互补性关系,这些权衡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理解量子资源如何在中微子振荡中转化和分配。中微子振荡的量子信息理论研究仍处于不断发展中,期望本综述能为该领域的发展带来启示。
图8 三味电子中微子振荡情况下的单配性关系验证[66] ([66] Wang G J, Li Y W, Li L J, Song X K, Wang D 2023 Eur. Phys. J. C 83 801) (a)电子中微子振荡中的剩余形成纠缠的平方;(b)剩余失谐的平方与剩余失谐的对比;(c)电子中微子振荡中几何失谐的单配性验证,可以观察到单配性关系在电子中微子振荡中始终保持
同行评价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基于量子资源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量子关联/相干度量方式(如量子纠缠、非定域性、量子相干、熵形式不确定关系等),对三味中微子进行的相关研究和取得的一些主要进展,这对刚进入该领域开展相关研究的人员全面了解相关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原文链接
编辑推荐
专题:拓扑量子输运和器件
拓扑界面态器件设计理论进展
任远航,李帅,张智强,江华
物理学报,2025,74(7):076401
doi:10.7498/aps.74.20250122
cstr:32037.14.aps.74.20250122
随着对拓扑态体系理解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非平庸的拓扑态直接关联于某些独特的拓扑界面。基于这一思路,通过构建不同的拓扑界面,能够实现对不同自由度输运的调控。目前,拓扑界面态已经在多类拓扑体系中被实现,并且在相关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拓扑界面态主要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i)它是受拓扑保护的;(ii)由于两侧体系的不同又会展现出独特的输运性质。特别地,不同特性的拓扑界面态在空间自由度体系中会表现出新奇的拓扑输运特性。这些输运特性是构建新型拓扑器件的重要理论基础。结合我们近年的理论工作以及相关进展,本综述介绍了基于拓扑界面态的可编程集成电路以及层电子学器件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图10 (a),(b)层转换器示意图,箭头表示输运方向,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模式[69];(c),(d)分别描绘了图(a)和(b)的局域电流分布[69];(e)两种层转换器中端口1与端口2间电导随化学式的变化[69];(f)上层-下层转换器的局域电阻随化学式的变化[69] ([69] Li S, Gong M, Cheng S G, Jiang H, Xie X C 2023 Natl. Sci. Rev. 10 nwad262)
同行评价
作者全面综述了近期在拓扑界面态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于基于拓扑界面态构建各种拓扑器件方面的研究进展。该研究方向有重要潜在的应用前景,也是当前凝聚态物理和量子信息领域中的前沿研究方向。结构条理清晰、文字流畅、可读性好,是一篇很好的综述论文。
原文链接
编辑推荐 仪器与测量
基于动态标定的拉曼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研究
冯玉祥,汪雨辰,童家欢,吕立冬
物理学报,2025,74(7):074203
doi:10.7498/aps.74.20241652
cstr:32037.14.aps.74.20241652
拉曼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基于拉曼斯托克斯(Stokes)散射光和反斯托克斯(anti-Stokes)散射光功率进行温度解调,拉曼散射光功率直接影响测温精度。系统中激光脉冲功率以及雪崩光电探测器增益均可能出现随机变化,从而导致获取的拉曼散射光功率波动,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标定的拉曼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方案,通过设置温度标定单元并结合提出的功率校正算法,消除标定单元的温度的动态变化对拉曼散射光功率的贡献,再基于先前标定的数据,分别将拉曼Stokes散射光和拉曼anti-Stokes散射光功率校正到同一激光脉冲功率及雪崩光电探测器增益水平,从而提升系统的测温精度。系统采用50 ns的激光脉冲,在4.6 km长的单模光纤上开展测温试验,结果显示:在35—95 ℃的测温区间,基于传统的温度解调算法,测温偏差为–5.8—1.0 ℃,均方根误差为4.0 ℃,而基于动态标定的校正算法,测温偏差为–0.8—0.9 ℃,均方根误差为0.5 ℃。本文提出新的拉曼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具备拉曼散射光功率动态校正功能,有工程推广价值。
同行评价
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标定的拉曼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方案,该方案可以通过温度定标单元处的拉曼散射光来获得矫正系数,将系统的测量数据(拉曼散射光功率)校正到同一激光器输出功率和雪崩光电探测器增益系数水平,从根本上消除激光器不稳定和雪崩光电探测器增益变化因素对测温数据的影响。通过该方案可以提升系统的精度,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原文链接
编辑推荐
镜像电荷对低能离子在菱形微孔中传输的影响
孙文胜,袁华,刘恩顺,杜战辉,潘俞舟,樊栩宏,王麒俊,赵崭岩,陈乾,万城亮,崔莹,朱丽萍,李鹏飞,王天琦,姚科,Reinhold Schuch,房铁峰,陈熙萌,张红强
物理学报,2025,74(7):074101
doi:10.7498/aps.74.20241677
cstr:32037.14.aps.74.20241677
本文进行了1 keV 离子束穿越完全放电的白云母微孔膜实验,测量了0°倾角下离子束入射初期的出射离子二维角分布图。将离子速度对通道壁介电响应的影响引入镜像电荷力表达式,对离子在菱形通道内所受镜像电荷力进行了多阶修正。采用不同近似情况下的镜像电荷力对实验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离子速度对通道壁介电响应的影响会使镜像电荷力降低。对比对镜像电荷力进行多阶修正前后的模拟结果,修正后的结果更接近实验值。模拟计算出的穿透离子图像和实验测得的图像形状基本吻合,均未出现体现成型效应的矩形。但在穿透率和半高宽方面存在差距,实验二维角分布半高宽比计算结果大,且实验穿透率明显小于计算结果。我们分析了模拟计算中的几个可能影响,评估了束流的真实状态以及束流与微孔之间的夹角等因素对模拟和实验之间的差异的影响。束流发散度和束流与微孔间的夹角会对模拟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导致的模拟结果与实验出射离子角分布的差别还不够。本工作提供了离子束作为探针进行微孔表面介电响应研究的可能性。
图6 (a)离子距离通道壁20,10,5 nm,极化因子随离子速度v的变化曲线。图中箭头处为1 keV 对应的速度;(b) 1 keV
离子极化因子Kimage随离子与通道壁的距离d变化曲线,速度趋向于零时的极化因子
同行评价
论文主要研究了离子入射白云母微孔膜的导向效应,结合实验结果与理论模拟,对离子在白云母微孔膜中的传输过程中所受到的镜像电荷力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论文引入了入射离子速度对镜像电荷力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对深入揭示导向效应及其物理机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原文链接
编辑推荐 仪器与测量
基于量子重力仪的航空绝对重力测量
翟晨杰,王晶,周俊杰,王毓,唐晓明,周寅,张灿,李瑞,舒晴,王凯楠,王双全,金子骍,华珊,孙羿人,王正豪,马志祥,蔡铭豪,王肖隆,吴彬,林强
物理学报,2025,74(7):070302
doi:10.7498/aps.74.20241621
cstr:32037.14.aps.74.20241621
高精度重力场测绘对地质调查、资源勘探、大地水准面建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地面静态绝对重力测绘效率低,无法覆盖河流、湖泊、山脉等地形条件复杂的区域。机载绝对重力测绘可以在复杂地形实现快速、连续重力测量,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量子重力仪的航空绝对重力测量系统,开展了机载动态绝对重力测量实验。在飞行高度1022 m、航速240 km/h条件下,得到3 km滤波后整段测线重力值变化的标准差约为8.86 mGal,评估了实测重力值与EGM2008模型残差的标准差,经计算约为8.16 mGal。本文结果验证了量子重力仪在航空动态绝对重力测量方向的可行性,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高精度、高分辨率重力场测绘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同行评价
文章报道了一种基于量子重力仪的航空绝对重力测量系统,开展了机载动态绝对重力测量实验,属于国内第一个冷原子绝对重力仪航空测量结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原文链接
编辑推荐
超声悬浮条件下液态SCN-DC透明合金的形核规律与晶体生长
朱光耀,耿德路,侯念嗣,王时宇,魏炳波
物理学报,2025,74(7):074301
doi:10.7498/aps.74.20241747
cstr:32037.14.aps.74.20241747
采用超声悬浮无容器处理技术,并结合高速摄影实时分析方法,研究了丁二腈-樟脑(SCN-DC)共晶型合金在不同声场条件下的液态过冷能力及其结晶过程。实验发现,SCN-10%DC亚共晶、SCN-23.6%DC共晶和SCN-40%DC过共晶合金熔体获得的最大过冷度分别达22.5 K (0.07TL),16 K (0.05TE)和32.5 K (0.1TL),相应的晶体生长速度各为27.91,0.21和0.45 mm/s。随着声压的增强,合金液滴的径厚比逐渐增大。其过冷度随径厚比的增大先升高后逐渐降低,最后基本保持不变。强声场引起的表面形核率增加以及合金液滴振动是阻碍深过冷的主要因素。
图9 枝晶和共晶生长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 (a) SCN枝晶;(b) (SCN+DC)共晶;(c) DC枝晶
同行评价
文章研究了超声悬浮条件下SCN-DC透明合金的形核规率和晶体生长行为,探索了形核和生长速度与过冷度间的关系,揭示了物理外场对合金凝固行为的调控机制,具有较好创新性和科学意义。
原文链接
编辑推荐
基于87Sr光晶格钟的时域Landau-Zener-Stückelberg-Majorana干涉边带谱的测量
夏京京,刘伟新,周驰华,谭巍,汪涛,常宏
物理学报,2025,74(7):073102
doi:10.7498/aps.74.20241797
cstr:32037.14.aps.74.20241797
时域Landau-Zener-Stückelberg-Majorana干涉在量子态操控、延长量子态寿命和抑制系统退相干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基于87Sr光晶格钟平台,通过周期性调制698 nm钟激光频率并优化光钟系统参数,在快通道极限下实现了Landau-Zener跃迁,并测量了不同实验参数下的时域Landau-Zener-Stückelberg-Majorana干涉边带谱。由于调制后的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在时域上展现出干涉现象,因此,通过改变激光失谐可以探测不同钟激光作用时间下的时域干涉边带谱。实验结果表明,当钟激光作用时间为调制周期的整数倍时,扫描钟激光的频率失谐,干涉边带谱关于零失谐频率呈非对称分布。而当作用时间为调制周期的半整数倍时,干涉边带谱则呈对称分布。该现象源于钟跃迁量子态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有效动力学相位。时域Landau-Zener-Stückelberg-Majorana干涉谱的研究为未来基于光晶格钟平台的态制备和研究噪声对Landau-Zener跃迁的影响奠定了实验基础。
图3 FPL条件下一个调制周期的LZSM干涉谱线。其中红色带圆形标记的虚线为A = 6.25时的相长干涉谱线,蓝色带正方形标记的虚线为A = 5.15时的相消干涉谱线
同行评价
文章主要报道测量了不同实验参数下的时域 Landau-Zener-Stückelberg-Majorana干涉边带谱,通过改变激光失谐和调制参数,干涉边带谱则表现出有特征的分布。对基于光晶格钟平台进行态制备和研究噪声对Landau-Zener跃迁的影响奠定实验基础,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原文链接
编辑推荐
多维碳基导热增强微胶囊相变复合材料制备及热性能调控
贺晨波,汪子涵,唐桂华,孙晶晶,孙陈诚,李俊宁,王晓艳
物理学报,2025,74(7):074401
doi:10.7498/aps.74.20241731
cstr:32037.14.aps.74.20241731
为满足航天器热管理材料对高导热和高储/释热性能的双重需求,本文采用热压成型工艺制备了一种多维碳基导热增强微胶囊相变复合材料,以解决传统相变材料热导率低和液态泄漏的问题。基于实验测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不同组分的含量与配比对相变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机理,揭示了材料内部多维导热网络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采用多维导热材料协同掺杂与多尺度鳞片石墨复合填充策略,构建了兼具连通性和致密性的多维碳基导热网络,其产生的协同导热增强效应显著提升了微胶囊相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1.021 W/(m·K)),同时保持了高储热性能(81.540 J/g),为航天器热管理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支撑。
图1 多维碳基导热增强微胶囊相变复合材料制备流程图
同行评价
作者通过热压成型工艺制备了多维碳基导热增强微胶囊相变复合材料,结合实验测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材料组分对相变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其内部多维导热网络的形成机制。文章内容较为丰富,具有较好的创新性。
原文链接
编辑推荐
尘埃等离子体金属直棘轮中尘埃颗粒的整流
张顺欣,王硕,刘雪,王新占,刘富成,贺亚峰
物理学报,2025,74(7):075202
doi:10.7498/aps.74.20241740
cstr:32037.14.aps.74.20241740
利用费曼棘轮原理可以实现将非平衡环境中粒子的随机运动整流成定向运动。本文通过设计尘埃等离子体金属直棘轮实验装置,构建沿棘轮通道分布的不对称等离子体环境,实现了对微米级尘埃颗粒的可控性整流。单分散尘埃颗粒在棘轮通道中能够形成定向输运,其输运方向可通过调节放电功率与气压来精确调控。通过对不同尺寸的尘埃颗粒输运研究发现,这种整流效应具有普适性。为了揭示尘埃颗粒的整流机制,利用等离子体流体模型计算得到了棘轮通道中等离子体参量的二维分布,进一步通过Langevin模拟研究发现,尘埃颗粒在棘轮通道中不同的悬浮高度上受到的棘轮势的不对称取向不同,使得其输运方向不同。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实现尘埃等离子体金属直棘轮中双分散颗粒分离奠定了理论与实验基础。
图1 尘埃等离子体金属直棘轮实验示意图。下极板的上表面由30个锯齿槽构成(图中只显示7个),结合两个金属条,形成沿x方向的棘轮通道。单分散尘埃颗粒由棘轮通道中部的“0”号锯齿槽投入,在特定条件沿棘轮通道会产生定向运动
同行评价
如何将尘埃颗粒的随机运动整流成定向运动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一个科学与技术问题。该工作通过在等离子体环境内利用金属直棘轮,构建了势棘轮系统,实现了尘埃颗粒的整流运动,并借助数值模拟,揭示了尘埃颗粒与棘轮势相关的整流机制,并展现出了对不同半径大小的尘埃颗粒进行分离的可能。工作内容充实,富有创新性。
原文链接
编辑推荐
高能电子辐照下FeCoCrNiAl0.3高熵合金的缺陷演变原位研究及缺陷迁移能计算
刁斯喆,张一帆,赵芳茜,Seung Jo Yoo,Somei Ohnuki,万发荣,张勇,詹倩
物理学报,2025,74(7):076103
doi:10.7498/aps.74.20241481
cstr:32037.14.aps.74.20241481
高熵合金中的缓慢扩散效应与严重的晶格畸变效应理论上会阻碍辐照诱导的点缺陷的移动,从而抑制尺寸较大的缺陷团簇的形成,这使得该类合金在核材料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FeCoCrNiAl0.3高熵合金为研究对象,利用1.25 MV的超高压电子显微镜,对高能电子辐照过程中的缺陷与析出相随辐照温度和时间的形成与演化行为进行原位观察及系统性研究。根据3种高温辐照温度下的饱和缺陷密度与缺陷生长率的统计数据,获得FeCoCrNiAl0.3高熵合金的间隙原子迁移能与空位迁移能两个本征参数,讨论该合金较高的缺陷迁移能与合金中各元素的离位阈能以及原子尺寸错配的关系。同时,系统表征了723 K高能电子辐照下位错环的形态与分布规律,发现全位错环与不全位错环可同时产生,且两者在生长过程中不存在系统性的差异。
图1 FeCoCrNiAl0.3高熵合金在不同辐照温度条件下原位电子辐照过程中缺陷的产生与生长,电子束方向均平行于{011}晶带轴,并使用g = (200)的“双束”衍射衬度条件进行记录
同行评价
该研究主要探讨了高熵合金FeCoCrNiAl0.3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经受电子辐照后的缺陷演化过程,揭示了缺陷的生成、增长及其随温度变化的行为特点。文章数据详实,结果有新意。
原文链接
《物理学报》2025年第7期全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ustom/2025/7
《物理学报》2020—2025年电子期刊,点击下图即可阅读。
专题精选
等离子体物理及其材料处理超短超强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原子制造: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I)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超导及其应用固态电池中的物理问题纪念黄昆先生诞辰百年拓扑经典波动磁斯格明子专题软物质研究进展水科学重大关切问题研究量子相干和量子存储研究进展冷原子-分子物理等离激元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钙钛矿光电器件与物理超导和关联体系研究进展新型太阳能电池太赫兹物理软物质研究进展超快强激光驱动的原子分子过程拓扑绝缘体高压下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研究进展光纤传感电磁波衍射极限非晶物理研究进展
特邀综述精选
基于聚焦离子束纳米剪纸/折纸形变的三维微纳制造技术及其光学应用
类KBe2BO3F2结构硼酸盐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观点和展望精选
青年科学评述精选
面向先进光源线站等大科学装置的低温X射线能谱仪原理及应用进展
《物理学报》在淘宝店和微店上线,扫码即可购买过刊和现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