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花镜: 说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ojp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博文

植物园历史 | 40年前中国植物园故事

已有 1417 次阅读 2024-6-10 21:4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郦芷若 | 植物园规划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近年来,我国各地恢复、创建并正在筹建不少植物园。植物园在科研和科普工作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万紫千红、景色宜人的植物园也是大量游人和宾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植物园在外观上往往是环境宁静、风景如画的游览休息场所。然而,其主要作用是进行植物的引种驯化,选种和育种工作,是园林植物实践方面的科学研究机构,同时也是科普教育的园地。它既不同于单纯教学用的标本园、生产用的果园或苗圃,又有别于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游览休息用的公园。植物园应该是植物丰富多彩、风光明媚,既有科学内容又具园林外貌的的公共绿地。

我国植物种类丰富,有优秀的园林艺术传统,早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园林面貌远远落后于国外,园林苗圃、公园绿地里的植物种类单调,草皮及地被植物的应用贫乏,园艺栽培技术方面也很落后。因此,确急起直追之必要。而改变园林面貌的关键手段之一,即加强园林植物的科研工作,仅就此而言,对于植物园的建设,也应予以充分重视。

在欧洲,从 5 世纪开始,很多寺院里都设有面积不大的药园,种植各种药用植物,至第 9世纪寺院的园地里除药用植物外,还在整形的畦中栽植了各种观赏花卉。这也正是西方植物园的起源。到 14 世纪,意大利首先开始进行植物的搜集、引种等工作,出现了作为科学研究机构的植物园。此后,英、法、德等国家的植物园也逐渐发展。1753 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发表了植物分类系统后,分类区在植物园内开始成为重点。随着植物科学的发展,17—18世纪欧洲的植物园内容日益丰富,植物种类日趋繁多,开始出现了按照植物对不同环境因子要求而布置的岩石植物园,水生植物园等分区,并设置温室等建筑物,在布局上也逐渐注意到园林艺术效果;欧洲植物园的规划布局与其它类型园林相似,初期均为规则式,以后由于受英国自然式风景园的影响,植物园的规划逐渐由整形趋向自然。19 世纪,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向外掠夺扩张,植物园里相应地设有植物地理区,研究世界上各不同地区的植物资源。如德国大莱植物园以植物地理展览区而著称于世19—20世纪,随养城市发展,城市绿化树种的选育开始成为植物园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国外,植物园的数量很多,许多国家的主要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植物园,其中以欧洲 的植物园历史最早,如著名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建于1759年。苏联、美国的植物园多在19世纪 以后建立,而目前这两个国家的植物园都在百个以上。在苏联全国不同地理、气候分区,结合当地植被及其它特点分布不同的植物园,进行各项科学研究工作,以莫斯科总植物园为中 (各加盟共和国又有各自的中央植物园),形成全国的植物园网,在城市绿化中起了巨大 作用。随着植物科学的发展,植物园的任务与内容由简单到复杂,面积由小而大;又由于植 物园在游览休息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因此对植物园的园林艺术面貌也愈加重视。

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目前世界上被人们认识的植物已达30万种以上,我国约28%,经济植物、观赏植物之丰富都居世界首位。而且,我国历史悠久,有关植物栽培、引种、搜集、整理等方面的工作,比国外要早得多。据记载,汉武帝建上林苑不仅规模宏大能容千乘百骑而且植物种类很多,群臣自各地献奇花异草、珍果名木达2000余种。我国古代植物学家李时珍一生走遍各地收集整理了大量植物,编写成药学上的巨著 本草纲这些都是植物园工作的雏形。

然而,由于长期封建统治,以后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我国的植物资源一直未能 得到充分地发掘和利用。植物园工作也未能得到发展。直至1949年解放时,我国只留下一个饱经战争破坏,千疮百孔的庐山植物园,以及中山陵、北平等很不完整的植物园及广东中山大学的标本园。解放后,我国的植物园工作得到了新生,先后恢复并新建了广东、杭州、昆明、武汉、海南、西安等植物园。近年来,又重新恢复、整理了老的植物园,筹建、新建了一批植物园,如上海植物园贵阳植物园等。

我国植物园的创建比世界其他国家要晚得多,大部分是解放后建设的,而且,在发展中又经受过不少波折。然而,尽管如此,我国植物园的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不少植物园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杭州植物园( 1 )及广东华南植物园( 2 )在国际上也受 到了赞扬。

杭州植物园(杭州西湖园林科学研究院)导览图.jpg

1 杭州植物园规划示意图

当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的历史性转变中,植物园的建设也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我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又有优秀的园林艺术遗产,如何按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原则,丰富植物园的内容,提高植物园的设计水平,这一 任务已现实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华南国家植物园导览图.jpg

2 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示意图

下面仅就植物园规划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共同商榷

一、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工作必须由林设计工作者与植物工作者共同磋商、合作进行

植物园以科研为主,又是科普的园地。从值物园发展的历史看来,其规划设计是从简单的整形式到比较复杂的自然式,从着重于实用和科学研究发展到需要满足科普与游览要求。近代的植物园,多以日益丰富的园景供群众参观休息。因而,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与公园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科学性方面的要求比公园更高,规划中更多地涉及到植物分《学、直物生态学、植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一个面积在千亩以上的植物园,如何选择合适的用地,很据该园的性质、任务、特点制定搜集植物的范围、名录,确定科研项目,并根据园内地形、土壤、小气候等特点布置展览区,又要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色,这一系列综合性的问题,仅仅由具有园林设计知识的人员去完成,确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必须要有掌握植物科学知识的同志共同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任务。同样,如果没有园林设计的同志参加,而仅仅由植物学家制定规划,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是不可能的。

植物园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工作与建园工作是密切联系,不可绝然分开的,在整个建园过程中,都贯穿着规划设计工作,由于植物是活的个体,始终处于生长发育的运动状态,因此,即使在建园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植物园的日常管理工作,也要继续体现设计意图,这也正是园林设计有别于建筑设计的地方,也说明园林设计工作者需要较长期地参加植物园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当然,从工作量来说,在筹建初期,要投入更多的设 计力量与植物工作者合作制定出理想的方案,并且,规划方案要有预见性,能随着科学的发展而留有发展的余地。规划方案通过后就应遵照执行,基本骨架不应随意更动,这样才能保证建园工作顺利进行。

植物园的建园与科研工作也是密切联系的,建园要反映出该园的科研特点,而科研又可以带动建园工作的进行

 、园址选择是植物因建设中的关键性问题

园址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水源

水源有无是建园成败的重要因素。一般植物都需要灌溉,水生、沼生植物更不能没有水面。水面还可以调节气温及湿度,丰富园林景色。杭州植物园由于有玉泉水源保证植物生长、又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水面,为植物园添色不少。昆明植物园靠近黑龙潭泉,亦可满足水源要求。相反,北京植物园由于缺水而深感美中不足。

地形地貌

植物园要求有比较丰富的地形地貌,以便合理安排不同分区,且可形成各种小气候条 件,以利于引种驯化工作。杭州植物园原地形有起伏变化,在海拔15—45处因高就低,挖 湖堆山,在动土方量不大的情况下以略高于视线的土丘分隔视线,组织空间,形成了适应植 物不同生态要求的展览区,在较高的山地布置了树木园与实验区,效果较好。某植物园原地 形以平地为主,又富于变化,是比较理想的园址,可是,前几年由于受到某些思潮的影响,将 坡地改为梯田,破坏了自然地形,给规划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有的植物园原地形过于平坦, 地下水位又高,为使植物生长良好及创造不同的生态环境及各种园林景色,不得不大量进 土,不仅花费人力物力,而且土质也难于保证。因此,原有地形地貌比较丰富,又有一定的 平地,是选址中必须考虑的条件。

土壤

植物园内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因此,对于土壤的要求也多种多样,最好具有不同的物 理及化学性状,以便适应各种植物生长。在整个园地范围内,应有一半以上的土壤,土层深 层,排水良好。因此,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土壤条件,规划前要做好土壤普查工作,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工作。上海植物园在定植前,种植了大量田菁改良土壤,取得了很好的 效果。

避免环境污染

植物园多位于近郊,有时周围有工厂,选址时要注意避开大气、水源及土壤污染的地 方,以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干扰科研工作进行,破坏园林景色。苏联列宁格勒植物园由于 周围工厂污染的影响,使园内60%的针叶树处于受害状况。我国上海植物园由于附近水泥厂 排放粉尘的影响,也使植物受到危害,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教训。

对原有植被及古迹的利用

园址内植被丰富说明其自然环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而且在建园初期即可形成一定的园 林外貌,但是,如果树木过多,建园过程中不可能充分利用,反而要大量砍伐后才能种植,则会造成浪费。因此,最好有一定数量的树木,近期可达到绿化效果,以后逐步改造。苏联 莫斯科总植物园即保留了一片槲树林,广东华南植物园将原有蒲岗萌生林作为自然保护区,杭州 植物园也有一片原有林地,这些,对今后植物园的发展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园址内如有古迹文物,应慎重保护,并可结合植物配置,形成具有特殊风格的景区。杭州 植物园将 玉泉观鱼 与山水园,槭树杜鹃园结合,取得很好的效果。英国皇家植物园也将 皇室经营时代留下的塔、亭、女皇茅舍等规划为局部中心,组成不同的专类园,这些都是保 留、利用古迹的佳例。

在城市规划中的位置

植物园园址的选举,除本身所应具备的条件以外,还应考虑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位置。植物园要进行经常的科研工作,又有对外开放游览、进行科普教育的任务,不同于风景区或疗地,更有别于自然保护区,因此,距市区不宜过远,一般离市中心以乘公共汽车不超过一 小时为宜。选址时要考虑城市规划的远景,使植物园在近期内既不过于偏僻,远期又不致为居民区或工厂所包围。

总之,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城市用地是按统一规划组成的,植物园是城市园林绿地 系统中的一部分,应综合各方面的条件及上述要求统一安排。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有时难 于十分理想,但是, 一定要全面衡量,充分比较,慎重决定,以免选址不当,后患无穷。

关于植物园的面积

从世界各国植物园的情况来看,面积大小悬殊很大,大至万余亩,小至十几亩,我国现有植物园一般在千亩以上。

植物园的用地面积是根据该园的性质、任务,所设置的展览区,研究工作的项目,搜集植物的种类株数,以及我国当前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植物园的投资、技术力量等综合因素决定的。一般高等院校附属的植物园可以小些,科学院及园林部门所属的则较大。植 物园面积过小则难以完成上述任务,而过大又会因人力物力不足造成土地荒芜,或管理粗放,昆明及华南植物园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弯路。华南植物园原规划 12000 亩,现已改为 4500 亩,而真正管理较好的地区,也不过千亩左右。随着国民经济情况的变化,植物园的面积往往有所增减,因此,如有条件,最好选择邻近为森林、苗圃或农田之处建设植物园,使以后 有扩展可能,也可免受环境污染。

1 国内外几个植物园的面积:

 

 

华南植物园

4500(1975年规划方案)

庐山植物园

4400

杭州植物园

3700

上海植物园

1050

昆明植物园

590(1975年规划方案)

英国邱园

1800

德国大莱植物园

630

加拿大蒙特利尔园

1092

苏联莫斯科植物园

5400

印尼茂物植物园

4950

美国纽约植物园

1575

美国阿诺德树木园

1575

斯里兰卡帕拉捷里亚园

885

印度卡尔库特植物园

1920

苏联根据国内外植物园建设经验,建设植物园采用如下面积,可供我们参考。

2 苏联植物园建设面积

规模

植物园面积 公颂/

全苏性的

50—100/750—1500

共和国性的

30—50/450—750

地区性的

25—50/375—750

教学性的

5—10/75—150

 

 、植物园在规划设计中如何综合体现科学内容及园林外貌

目前世界上共有数百个植物园。这些植物园无论是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属于科学院或 高等院校,也无论承担的科研、科普任务如何,其规划设计都既要满足科学的要求,又具有 园林的外貌。

植物园的用地按功能和性质可分为:

1、科学实验用地。包括办公室、实验楼、标本室、图书馆、试验地、苗圃等。这一区 多设在园中一角,对外联系方便,但不对外开放,与展览区有一定的分隔,以保证科研工作 顺利进行。

2、展览区一般约占植物园总面积一半以上,内容丰富多采,是科普教育及游览休息的重要园地,也是体现园林外貌的主要部分,是规划设计的重点地区。

3、生活服务用地如宿舍、食堂、车库等服务性用地,可与前二区分开,另辟出入

3 国际上植物园用地大致比例

功能区

面积占比

展览区

45—60%

实验研究区

10—15%

苗圃及栽培温室

7—10%

服务及管理区

7—10%

建筑、道路、广场

15—20%

游览及自然保护区

不定

 

4 国外几个植物园主要展览的分区面积

专类园区名称

莫斯科总植物园

(公顷)

大莱植物园

(公顷)

蒙特利尔植物园

(公顷)

树木园

76.0

10.6

17.0

植物分类区

24.5

4.0

1.3

植物地理区

25.0

14.4

22.0

经济植物区

16.5

0.6

1.4

观赏植物区

16.0

1.0

4.0

果树区

6.0

3.0

热带植物区

7.2

1.2

4.0

岩石植物园

3.8

3.5

2.0

 

3.0

2.2

展览区总面积

178.0

37.5

54.7

 

5 国外几个著名植物因展览区分区情况

植物园及建立年份

专类园区名称

 莫斯科总植物园  

1945

 蒙特利尔植物园

1931

 大莱植物园 

1679

 邱园皇家植物园

1759

树木园

植物分类区

植物地理区

植物生态区

植物形态区

遗传进化区

展览温室区

栽培植物历史区

经济植物区

药用植物区

  

有用野生植物园

一年生草本区

多年生草本区

绿篱植物区

草坪植物区

绿化示范区

连续开花区

蔷薇园

岩石植物园

水生、湿生、沼生园

民族植物区

灌木搜集区

儿童园地

        从植物园的分区情况来看,展览区虽然内容繁多,但不外乎按植物理论研究方面和实用 意义方面来区分。前者如植物分类区、植物地理区、植物生态区(岩石植物园、水生植物园 )、遗传进化区等;后者如经济植物区(果园、药用植物园)、观赏植物区、绿化示范区 等。成功的展览区应具有引人入胜的外貌,使观众在美的感受中学习到科学知识,这就要比 单纯按植物科学要求来布置展览区困难得多。有些展览区以植物种类丰富、树型多样、或叶 色、花色、果色艳丽,为主要目的,如各种观赏性的专类园, 一般易于取胜。有的展区既有 科学内容又有美观要求,限制因素很多,如分类区的设计就要困难一些。从我国目前情况 看来,每个植物园应根据本身条件,突出地方特色,选择一定数量的展览区,而不能贪大求 全、面面俱到。

近年来,我国植物园创造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展览区如:

杭州植物园利用玉泉观鱼这一名胜和山水园及观赏植物区组织在一起,二者互相陪 衬,相得益彰,既扩大了.“玉泉的游览面积,又使山水园及观赏植物区增添了文化休息的 内容。 百草园面积仅15亩,适当地布置了山石,为各种习性的药用植物创造了不同的生 态环境,有排水良好的石山,有宜于水生、沼生、湿生、寄生植物生长的溪流、小瀑布、浅 池。由于造景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运用我国传统的艺术手法上,也显得自然而无矫揉造作之 弊。分类园也是全国精华所在,建园20多年来已日趋完善,并摸索出一些科学内容与园 林外貌相结合的规律。分类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了毛莨科植物(睡莲、荷花等),背景 为裸子植物区,岸边有水杉、池柏……等,这样的配置既符合分类系统,也满足了生态上的 要求,同时在体型、色彩、季相变化及质感方面都既有对比。又相协调,沿岸建有水榭,并 缀以山石,形成美丽的景观。裸子植物区建在原来的坡地上,经过适当改造,由一些高3 左右的土丘遮挡视线组织空间,加以林木葱笼,鸟语花香,虽10米以外即为主干道及广场, 却给人以深山幽谷之感。其中的罂粟目及禾本科区主要为一、二年生的低矮草本植物,季相 上偏枯偏荣;杜鹃科多为荫性灌木,无乔木遮荫则生长不良,因此在这些区都引入了邻区的 乔木以丰富本区的面貌,同时与邻近科目相互渗透,形成呼应,并弥补了本区的缺陷。这些 处理都很成功。

华南植物园的棕榈区及荫棚区都突出了地方特色(3)。棕榈区有浓郁的南国风光。 荫棚区的布置继承了我国廊、榭相接的处理手法,并与周围的水体、山石、植物相互配合, 融为一体。整形的棚中点缀着自然山石、水池及种植台,棚内植物有的由地面沿柱攀援而 上,有的由上倒悬而下或挂在空中,使参观者如置身热带林中,玲琅满目。

上海植物园(4)沿袭龙华苗圃多年培养盆景的特色,设置了盆景区,配合盆景安 排了廊榭,供游人休息参观,盆景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展出的既有我国传统的 盆景艺术,又有赋予了新内容的作品,成为国内外植物园独树一帜的展区。

以上这些展区,都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传统习惯,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科学内容与园林外貌相结合方面摸索出一定的经验。

国外植物园中普遍设置专类园,如蓄薇园、杜鹃园、丁香园、鸢尾园以及各种球根花卉 为主的专类园;或设不同生态环境的水生植物园、岩石植物园等,这些往往是最令游人向往之 处。我国古典园林中也有以某种植物形成景区的传统,比较著名的如北京香山的红叶,承德避 暑山庄的松林峪、榛子峪、梨花伴月,万树园,以金莲花为主的金莲映日,以荷为主的冷香 亭,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园明园中有以桃花为主的武陵春色。此外,如无锡的梅园、杭州 云栖的竹林、满觉垄的桂花板栗,以及曲院风荷等处都自成一景,形成强烈的气氛。然而中

 华南植物园蕨园及荫生植物园.jpg

3 华南植物园荫生植物展览区

 上海植物园.jpg

 4 上海植物

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常常把植物人格化,以反映一定的意境为主,因此在植物的选用上多 局限于松、竹、梅、玉兰、海棠、荷花、芍药、牡丹等几种传统植物,在树种及品种搜集 方面则逊色于国外,近年来,不少公园开始注意到植物品种的搜集,布置了月季园等专类 园,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杭州花港公园的牡丹园,继承了我国的山石艺术传统,又吸收了

国外岩石植物园的优点,以芍药牡丹为主,配以其它花木,春季花色艳丽,并且一年四季欣 欣向荣。不失为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佳例。

目前,国外植物园中常设置园林绿化示范区。如加拿大蒙特利尔植物园,设有草坪植 物,绿篱植物、后花园等示范区,游人不仅参观,还可选购,起到普及绿化的示范作用。这 种方式也值得我们仿效,可以结合我国园林绿化的需要,设置各种种植类型的示范区( 乔灌木的搭配、 一二年生和多年生花卉的布置、地被植物的应用等),既反映植物配置的规 律,也是风景优美的休息场地。

四、 植物园的道路系统规划必须满足参观要求

植物园的道路系统与一般公园的道路系统类似,主要是联系园中各区、组织游人、起到 导游作用。园路应有主次之分,主路联系重要分区及主要建筑物,是道路系统的骨架,次路 或小路位于各区内部,起辅助作用。

然而,由于植物园的性质、任务与一般公园不同,其内容分区、建筑设施及道路系统也 有着不同的要求。 一般公园中各个分区,由内容到形式差异都很明显;而植物园面积较大,

不同展区的差异又比较细微,尤其不是开花结果的季节更不显著,参观者往往不易找到目 标,或经常走回头路,甚至迷失方向。因此需要籍助地形、水体、少量的建筑物来加强分区 效果;同时植物园道路系统的导游作用也比一般公园更加重要。

在大型植物园的展览区内,往往设有很多分区,有的参观者需要概括地了解植物园的全 貌,而有的只需要针对某一部分或几部分进行深入了解。因此,植物园的道路网,从参观的 角度上更类似动物园或大型展览会的路线安排,而沿路的植物配置,则相当于展出的展品。

从学习国内外植物园道路规划的经验中,我们认为展览区的道路安排要考虑以下几点:

1.应有意识地引导游人进行参观,组织好参观路线

沿植物园的主干道应了解到全国 概况,沿次路可深入各区,主次路之间又有有机联系。上海植物园自然进化区的道路规划比 较合理,主路以最短距离环状布置,沿主路可了解各主要分区,给人以概括的进化系统概念 ——由古生植物区(银杏、水杉)至裸子植物区,被子植物区的双子叶植物区及单子叶植物 (棕榈、竹类)。如要深入了解则可沿次路进入各分区,次路呈S状与主路相接,而且沿 路考虑了不同的风景效果,导游作用明显。

有的植物园还根据参观时间长短,不同兴趣和爱好,在园内设置几条参观路线,每一路线可参观几个区。如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植物园规划了十条参观路线,每条约长1000—3000 米,安排参观23小时,这样可以适当疏散游人,并使各得其所。

2.利用园林景物引导游人进行参观

植物园中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往往是明显的标志。在园路规划中可以利用这些景物,以便捷的直线道路联系,或适当开辟透视线,形成视线焦点,引导游人识别方向、位置。 如英国邱园即利用温室以及园中的古述,如宝塔、旗杆、神殿等形成视线焦点,游人到了宝塔 知道自己已位于园子的南端,到了棕榈温室则位于全园中心,便于寻找其它目的地。

3.路旁的植物、园路的铺装也可以起到导游的作用

国内外一些植物园很重视沿路的种植设计,如在主路两旁栽植该区有代表性的植物,形成一定特色,使人意识到处于某个展区之中,上海植物园进化区主路两旁的种植就采用了这一原则。有的植物园主、次路除宽度不同外,还采用不同的铺装路面来区分。如用各种纹饰的水泥砖(如兰花区用兰花、裸子植物区用松柏模纹)显出各区的内容,这种做法不仅在艺术上饶有风趣,也起到路标的作用。但这种路面只适于步行小路,而且花纹要简洁明显,代表性强,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4.植物园的次路及小路应引导游人认识与鉴别植物

次路与小路的路线安排及密度和宽度的决定要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如自然保护区,一般不对外开放,道路比例小,而岩石植物园、草药园或某些专类花园,由于游人量大,或展出植物矮小,游人需要近观,则道路比例要大。如杭州植物园的百草园(5)面积 15 亩,展出植物近千种,多为纤细、矮小的草本,为了便于近看,道路密度大而路面窄,有的路宽60公分,将植物分在面积不大 的小块中,展出效果良好。

图 5 杭州植物园百草园.jpg

 5 杭州植物园百草园平面示意图

5.沿路应栽植比较重要的植物种类,随着植物的高低错落,采取自然式配置

距路有远有近,高大的乔木距路要有一定距离,使参观者可观赏树木全貌,路边空地应铺草皮或地被植物,在游人量不大的情况下,展区内的小路亦可不设铺装,而以草皮代替,这种方式不仅经济,而且与四周景色协调。

此外,植物园的道路系统还应避免引导游人至不开放的试验区及生活区。

本文就国内一些植物园规划及建设的经验,提出对植物园规划设计的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本文第一作者简介:郦芷若女,北京林业大学教授,1953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办的造园专业毕业1984-1986任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主任2001年与朱建宁合著《西方园林》内容包括古代园林、中世纪欧洲园林、文艺复兴时期园林、17世纪法国园林、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等。

延伸阅读:郦芷若 和 陈兆玲 (1982) 植物园规划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北京林学院学报(2), 66-7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998-1437616.html

上一篇:因霍廷植物园 | 巴西与众不同的植物园
下一篇:植物园 | 建造管理指南和实用技巧
收藏 IP: 124.42.240.*| 热度|

4 杨正瓴 郑永军 尤明庆 朱朝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