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生命科学领域论文大量被撤回的原因分析 精选

已有 3514 次阅读 2024-6-1 05:02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生命科学领域论文大量被撤回的原因分析

研究发现,2000年至2021年间,欧洲生物医学科学论文的撤稿率增加了四倍。

这些论文中约有三分之二因研究不当行为而被撤回,如数据和图像操纵或作者身份欺诈。分析表明,这些因素在大约20年的时间里所占的撤稿比例越来越高。

“我们的发现表明,在过去二十年里,欧洲的研究不当行为变得更加普遍,”由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的公共卫生研究员Alberto Ruano-Ravina领导的作者们写道。

其他研究诚信专家指出,撤稿数量可能上升是因为研究人员和出版商越来越擅长调查和识别潜在的不当行为。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发现错误,以及新的数字工具来筛选出版物中的可疑文本或数据。

撤稿数量上升

近年来,学术出版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需要清理文献,因为侦探揭露了研究欺诈案件,识别出同行评审被妥协的情况,并揭露了买卖研究文章的行为。去年,有创纪录的10,000篇论文被撤回。虽然不当行为是撤稿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总是如此:有些论文在作者发现其工作中的诚实错误时被撤回。

这项最新研究于5月4日发表在《科学计量学》上,研究了2000年至2021年中期基于欧洲机构且有相应作者的2000多篇生物医学论文。数据包括用英语、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发表的原始文章、评论、案例报告和信件。它们被列在一个由媒体组织Retraction Watch汇编的数据库中,该数据库记录了论文被撤回的原因。

作者们发现,在研究期间,总体撤稿率增加了四倍——从2000年的每10万篇论文约11次撤稿增加到2020年的几乎每10万篇论文45次。在所有被撤回的论文中,近67%因不当行为而被撤回,大约16%因诚实错误而被撤回。剩余的撤稿没有给出原因。

特别关注因不当行为而被撤回的论文,Ruano-Ravina及其同事发现,主要原因随时间而变化。在2000年,最高比例的撤稿归因于伦理和法律问题、作者问题——包括可疑或虚假的作者身份、机构的作者异议和缺乏作者批准——以及图像、数据或大段文本的重复。到了2020年,重复仍然是撤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相似比例的论文因‘不可靠的数据’而被撤回(见‘不当行为撤稿’)。

图片11.png

不可靠的数据指的是因原始数据未提供、存在偏见或缺乏平衡等问题而无法信任的研究。作者们认为,由于这一原因导致的撤稿数量增加可能与被怀疑由论文工厂生产的论文数量增加有关,这些企业根据订单生成虚假或质量低劣的论文。

 

2020年,作者问题降至撤稿第五大原因。这可能是由于实施了作者控制系统和研究人员意识提高所致,Ruano-Ravina及其同事写道。

 

国际差异

该研究还确定了撤稿量最高的四个欧洲国家:德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与不当行为相关的撤稿“概况”。例如,在英国,伪造是大多数年份撤稿的首要原因,但因重复而撤回的论文比例在2000年至2020年间下降了。与此同时,西班牙和意大利都见证了因重复而撤回的论文比例的巨大上升。

 

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微生物学家Arturo Casadevall在2012年参与的工作发现,因不当行为而撤回论文的比例相似。“对我来说,这表明过去12年来科学中的根本问题没有显著改变。”他说。

 

但他补充说,撤稿率的总体增加可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作者、机构和期刊越来越多地使用撤稿来纠正文献。

居住在威尔士的生物学家和研究诚信专家Sholto David指出,在20年的研究期间,检测研究中错误的方法是有所改进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扫描文献并指出缺陷,这有助于解释撤稿率的增加,他说。特别是,2012年推出的后发布同行评审网站PubPeer为侦探提供了大规模审视论文的机会,他补充说,研究人员向期刊发送举报电子邮件变得更加普遍。

 

Retraction Watch的联合创始人Ivan Oransky,现居纽约市,建议过去十年出版商常规使用抄袭检测软件可能促成了因抄袭和重复而增加的撤稿率。他补充说,更近期的数字工具,如那些检测图像操纵的工具,将如何影响未来几年的论文撤回率还有待观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1436438.html

上一篇:社交的神经回路,对自然状态猴子的神经记录研究
下一篇:在豆类根瘤菌共生关系中氢加速四氯联苯转化的新机制
收藏 IP: 117.143.183.*| 热度|

3 郑永军 王庆浩 汪运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1 1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