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东方甄选和董宇辉事例的知识论解读

已有 2121 次阅读 2023-12-17 10:15 |个人分类:认知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吕乃基

近日,东方甄选和董宇辉的纷争吸引各方关注,本文试图由知识论简析之。

知识就主体而言可以区分为个人知识、群体性知识和普适性知识。

群体性知识的群体可以是各种相对固定的社会组织,如公司、学校、政府机构,也可以是临时和相对松散的人群,如剧场里的观众、公共交通的乘客、广场舞参与者等。就公司来说,成员大都没有共同的起源,通常由招聘等途径吸收其个人知识与群体纲领一致者,以强化和完善群体性知识。除了特定的契约关系外,群体性知识对于个人知识没有约束力。个人与群体都有选择权而具有开放性流动性。不同背景的个人带来的差异性,与群体共同目标带来的统一性,构成群体性知识所特有的张力。差异性过大,群体性知识弱化乃至瓦解,统一性过强,群体性知识缺乏活力而陷于停滞。

东方甄选和董宇辉的事例提供了在强调流量和网红显山露水的互联网时代,群体性知识与个人知识关系的典型案例。互联网几乎可以无限放大个人知识,也可以在瞬间使之归零。董不再是普通员工,所拥有的个人知识超越东方甄选的群体性知识,成为更大更松散更诉诸情感的饭圈,这一特殊群体性知识的代言人。有评论称:“董宇辉已经不单单是他自己了,是千千万万个打工人心酸职场(更大群体性知识)的具象化。”饭圈群体性知识挑战并压倒东方甄选的群体性知识。在这两组群体性知识与个人知识之争的背后,隐约可见资本与社会之争,精英与普罗大众之争,“二八(长尾)”之争。

有趣的是,董宇辉究竟是在“传教”还是直播带货;粉丝究竟是董宇辉的信徒、产品的潜在消费者,还是“丈母娘”?当关于产品的知识与发布者的身份绑定,当对于产品知识的理性分析与对于发布者的情感不分,发布方是以产品为重,还是顺从流量和民意,抑或兼而有之乘风造势?

最新消息是,东方甄选CEO孙东旭被免,在此一役中,饭圈获胜。

在这一事例中,可以看到普遍的人性,个人和群体知行系统的差异、博弈与合作;看到互联网等技术和社会发展阶段打下的时代印记;也看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1414153.html

上一篇:反向传播与陪审团
下一篇:知识共享壁垒与ChatGPT
收藏 IP: 58.212.21.*| 热度|

7 郑永军 冯兆东 周忠浩 杨正瓴 许培扬 谢钢 李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 1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