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2023年3月1日),学院应今年考研估计能“上岸”的本科生的要求,举行了第53期院长午餐会。会前,学工办征集了这些准研究生们关心的问题。统计显示,近九成学生提出了同一个问题:怎么选择研究方向?
准研究生们非常关心研究方向,就像高考后准大学生们非常关心专业,是可以想象,也是可以理解的。
理想情况下,研究生可以循两种方式选择研究方向:一是兴趣驱动,二是志向牵引。
然而理想毕竟是理想。现实中,研究生在进入学校和学科并进而确定导师后,基本上,导师的方向就是他们的方向。
形象点说,导师如果在种瓜,研究生大多不会或不敢去种豆,尽管种豆是他们的兴趣或更符合他们的志向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基本上不存在选不选的问题。如果有选,那么怎么选?
作点解释并提点建议。
其一,关于兴趣驱动。
做科研的最大好处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有人(包括单位和国家)给你埋单。可以说,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
不幸的是,在当今,并不是每一个研究生都能享受到这种幸福。
一方面,就像高考后准大学生们大多对专业并不了解一样,准研究生们对研究方向其实更加不了解。因为,了解一个研究方向比了解一个专业难度更大,往往只有深入研究后才能真切了解。
另一方面,就算你真的了解某个研究方向并对其有浓厚兴趣,你也未必找得到为你埋单的人。你读研的单位可能根本没有你感兴趣的方向,也有可能正好有你感兴趣的方向,但导师水平和研究条件也许支撑不了你的兴趣发展。
尽管如此,只要做到以下两点之一,你还是完全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一是兴趣广泛,就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对自己所在的整个学科(他们是物理学)甚至整个科学都感兴趣。这样,你就消除了对某个(些)方向不感兴趣的问题;也即,你做任何方向都在追求自己的兴趣。
二是不需要有人为你埋单,甚至不需要导师或者不需要导师指导,做一个像牛顿或爱因斯坦那样特立独行的科学家。
这一点别说研究生,就是大学教授在今天都不容易做到。当今时代远非牛顿所处的“绅士学者”时代。仅就时间而言,在“绅士学者”时代,做研究的大多是不为生活发愁的“绅士”,他们有的是时间去消磨,而今天,你能从容淡定地做你感兴趣的研究而不顾各种时间节点(如毕业、入职、晋升、拿“帽子”等)吗?如果不得不顾,那么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既找人又要钱,而不是特立独行。
其二,关于志向牵引。
所谓志向牵引,就是先问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想取得怎样的成就,再来考虑研究方向。
许多著名科学家就是以这种方式选择研究方向的。
物理学家费曼说,他对任何低于征服世界这一目标的事情都不感兴趣。
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在《给年轻科学家的信》中告诫科研新人:“在选择进行原创研究的知识领域时,最明智的做法是去找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只要比较一下各领域有多少学生和研究人员,就能判断你的机会有多大。”
《物理世界》曾发表一篇文章,探讨诺奖得主为什么喜欢远离人群(Why Nobel laureates love to leave the herd)。文章指出,冒险进入新领域、质疑现状的能力和信心,是诺奖得主得诺奖的首要原因。许多诺奖得主在得奖前许多年就喜欢远离人群,得奖后,利用诺奖带来的自由,又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在著名科学家眼中是没有所谓研究方向的,有的只是目标或机会。
须注意,志向牵引跟职业牵引不是一回事。几年前,有研究生提建议,希望学院增加中学教师职业培训环节,因为有的研究生希望毕业后当中学教师。老文认为这种建议不合适。推而广之,如果有的研究生希望毕业后当公务员,学院是否还要增加公务员培训环节?
研究生在读期间如果考虑未来当老师的问题,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去世界一流大学当教授,而不是去当中学教师,因为前者才符合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生用去世界一流大学当教授的志向追求学业成就,并不妨碍其毕业后去当中学教师,反过来,如果用当中学教师的目标规划学业,实践证明,大概率会认为没必要好好做研究。
当然,研究生即使明确了自己的志向,要选准能够实现志向的研究方向仍不容易。因为,选准研究方向需要学术功力、境界、眼光,许多大牛科学家也未必一看一个准,更何况尚未涉足科研的新人。
其三,两点建议。
任何选择都是有边界的。在边界范围之内选择,就是面对现实。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应该面对自己、导师和培养单位等多种边界共同决定的现实。
老文给合对现实的观察和体会,给新科研究生两点建议。
一是对所谓研究方向持开放态度。
我们所受的教育养成了我们的定向思维,也就是让我们喜欢朝某个特定的方向思考。但科研就像打仗,常常要求我们冲向或撤离枪炮声,很难有固定的方向。
费曼说:“承认我们无知,永远保持‘我们不知道应朝哪个方向走’这样一种态度,我们就留有了更改、思考的可能性,留有了对发展方向问题做出新贡献和新发现的可能性,尽管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二是与其关注研究方向,不如关注导师,而关注导师,尤其要关注问题。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Timothy Hunt说,科学的诀窍是不断找到远比你聪明的人一起工作(The trick in science is to always find people to work with who are more clever than you are)。
如何关注导师?
杨振宁先生说,他带博士生的态度是,“只有遇到好的题目,我才安排学生做这个课题。当我没有题目的时候,我可能就不会轻易接收博士生”。
研究生可以反过来理解杨先生的话:导师如果没有好的题目,不要轻易跟他做研究。
决定科研成就的,不是方向,而是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2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