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如何成为一个顶级科学家? 精选

已有 12046 次阅读 2025-6-20 11:18 |个人分类:谈点正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如何成为一个顶级科学家?

20256月16学院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讲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2025届毕业生同学圆满完成学业,即将奔赴新天地

作为老师,作为院长,此时此刻,我应该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学工办李老师为我精心准备了一个讲稿,写得非常好,非常文艺,我感觉我可能念不好,达不到讲稿应当达到的效果。今天上午,我临时决定,把这次毕业典礼作为同学们在学院的最后一堂课、最后一次院长午餐会,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如何成为一个顶级物理学家?

十天前,也就是2025年6月6日,学工组织了第66期院长午餐会,主题是“心启新程:2024级转专业同学交流会”。一位由英语专业转入物理专业学习的学弟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令我眼前一亮,也令我无比喜悦。“顶级”是一流中的一流。学生有如此顶级抱负,作为老师,作为院长,我怎不为之喜悦?

但喜悦之后,我又马上陷入困境:我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第一感觉是——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我不是顶级物理学家。同学们也许与我有同样感觉。但慢慢地,受两点启发,我又感觉这个感觉只是感觉,并不一定靠谱。

其一,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东海龙王敖光对儿子敖丙说:“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自己去闯。”它启发我们:纵然是顶级物理学家,纵然他们愿意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顶级物理学家,对我们也未必管用。

其二,谁能领导和指导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老板》一书有个核心观点:你能领导天才恰恰因为你不是天才。它启发我们:恰恰因为我们不是顶级物理学家,所以我们能告诉那位学弟如何成为一个顶级物理学家。

举个例子。晶体管发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领导一个团队,他聘用了60名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事实证明,尽管肖克利是一位顶级科学家,但他也是一名糟糕的领导。很快,八名最优秀的员工,包括后来创立英特尔的诺伊斯(Bob Noyce)和提出摩尔定律的摩尔(Gordon Moore)离开了他。离开肖克利的人,后来都发展得非常好。

由此,同学们,你我都能解答那个学弟的问题。当然,很多同学将来不会做物理学家。那么,我们都可以解答一个更普遍性的问题:如何成为自己领域的顶级人才?

我认为,解答好这个问题,对在读的学弟学妹们很重要,对即将开启新征程的你们也很重要。

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思维是从现象、事实、数据、信息等等中,也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世界,找到或发现本质和规律。我最近用这个思维做了一些功课,感觉成为任何领域的顶级人才,有三点至关重要。请容我在这里与同学们分享。

一是立志。

        决定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无疑在自己。而自己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志向。

研究表明,远大志向对一个人取得更高成就的决定作用与认知能力几乎一样大。经济学家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离开学校时的志向,比他的家庭出身、毕业的学校等能更准确预测其未来将取得怎样的成就。

《西游记》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无数,为何唯独孙悟空学成了长生不老,并成长为千古流芳的“齐天大圣”?悟空自己总结出的答案是:“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有同学可能要问,我也有志向呀,为何不见成效呢?有志向是容易的,关键是把志向立起来。立起来的志向才是真正的志向,没有立起来的志向是白日做梦,是空想,是幻想。

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标志是:志向成为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或信仰。

唐僧踏上取经之路时,向唐皇表示:“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取经路上,无论是面对财富、美女、王位的诱惑,还是深陷被妖怪捉去煎着吃的险境,唐僧始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就是立志,真正的把志向立起来了。

纵观科学史,顶级科学家无不立志献身科学,把科学当信仰、当使命。爱因斯坦说:“在思想深邃的科学家之列,你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宗教情怀的人。”他所谓的宗教情怀,是把科学当信仰。量子力学创始人普朗克任何一位认真从事过科学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科学殿堂的入口处铭刻着这样一句话:你们必须有信仰。这是真正的科学家必备的品质。

二是问题。

当我感觉我回答不了那位学弟的问题但又不能不回答时,我突然想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曼(Carl Wieman)回答过那个问题。他在《今日物理》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物理学家”(How to become a successful physicist)。我当时请学工办袁老师把那篇文章转发给了参加院长午餐会的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向袁老师索取。

威曼的文章通篇在讲问题。我理解,科学研究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意味着,成功的科学家必须是成功的问题提出者和问题解决者。

威曼认为,科学研究的问题,与同学们求学期间课本上的问题和考试题目中的问题大不相同——最大的不同是,后者都有标准答案,有特定路径通向标准答案,而前者连你在做什么你都不知道,更别说标准答案和特定路径。因此,很会刷课本上的习题,在各种考试中都能得高分,并不预示着将来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

研究生同学应该都有体会,本科生同学如果读研,也将很快体会到,做研究,没有问题是令人苦恼的最大问题。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很多人说是妖魔鬼怪。错了!最大的挑战是没有挑战,也就是没有来自妖魔鬼怪的挑战。没有妖魔鬼怪,就没有九九八十一难。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师徒就取不到真经、成不了佛,少一难都不行。

还有一点须注意,挑战不够不算挑战,问题不难不算问题,唐僧师徒即使战胜了它们、解决了它们,也入不了九九八十一难的“难薄”。

或许正因为如此,量子力学创始人狄拉克曾无情地打击了一个想解决一个普通问题的学生:“你应该去解决基本问题,而不是那些琐碎的问题。”据说卢瑟福等顶尖科学家都赞同狄拉克的“打击”。

同学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追光的故事。爱因斯坦多次透露,他的相对论之路始于他16岁时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你能追上光速,光波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十年,也使他在十年后的26岁那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三是纯粹。

那位提出问题的学弟同时向学院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可以换到一个人少且安静的宿舍。”

从成就顶级人才考虑,我认为这个要求很合理。

爱因斯坦说过:“即便在现代社会,也确有某些职业,要求与世隔绝地生活,而不用怎么劳力劳心。我不禁想到看守灯塔或灯船。有没有可能,把愿意思考科学问题、尤其是数学问题或哲学问题的年轻人派去做这些工作呢?极少有有志青年在最出成果的人生阶段,得到这种机会,在任意长短时间内专注于科学问题而不受干扰。”

他在晚年有感慨:“我年轻时所向往的生活,只是静静地坐在某个角落,做我的工作,不要大众注意。”

说个更接近我们的例子。“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说,“单机游戏不像手游,一两年就能出来,需要一个不那么受物质困扰的地方。做的人也需要不太在意周围的繁华。”游戏制作团队没有把“工场”选择在繁华闹市,而是选择了杭州的一个叫转塘的地方——我相信转塘因《黑神话:悟空》才为天下更多人所知。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么个不知名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本身也可以筛掉一些对物质需求更高的人”。

这些都说明,要想取得大成就,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受外界干扰,至关重要。科学研究也证明,在智力相差无几的同龄人中,谁能更集中精力,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谁就有机会脱颖而出,成为所在领域的顶级人才。

外部环境固然能为我们集中精力或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创造客观条件,但地球不是,至少不总是围绕我们转的。因此,我们也要面对外部环境十之八九不随人愿的现实。

爱因斯坦一生都没有得到他渴望的类似看守灯塔或灯船那样的机会,也没有过上他年轻时所向往的那种生活。众所周知,他的主要科学成就是在他根本不想去工作的专利局做出的。

顶尖科学家是如何做到专注于自己的科研工作,不受外界干扰的呢?

最好的法子就是陶渊明说的“心远地自偏”。

如何做到“心远地自偏”?网上和各种书籍介绍了很多方法,例如自我控制。我认为,最轻松、最愉悦又最高效的方法是纯粹,也就是沉浸于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如果说有目的,那么唯一目的是乐在其中。

人只要纯粹,自然而然就进入“心远地自偏”的境地,根本无需刻意,无需自控。

放眼各行各业,静观芸芸众生,不难发现,虽然纯粹不一定使人成为顶级人才,但顶级人才都是纯粹的;纵使纯粹不一定使人成为顶级人才,但纯粹的人都是幸福快乐的。

同学们,自己的路得自己走。同样,自己的问题得自己解决。那位学弟的问题也是你们的问题。相信你们已经找到或将很快找到你们的答案。祝你们早日成为自己领域的顶级人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2323-1490547.html

上一篇:你提不出问题,我写不出文章
收藏 IP: 119.39.93.*| 热度|

36 王涛 曾杰 谌群芳 许培扬 王安良 冯兆东 杨正瓴 上官周平 郭娟 赵凤光 文克玲 关勇军 晏成和 崔锦华 周忠浩 周文博 王洪儒 朱林 夏向阳 池德龙 史晓雷 钟定胜 武夷山 周政 孙颉 汪运山 郑永军 王勇 信忠保 丁海霞 姚远 徐志刚 xtn guest38290913 Stratios Yuangj19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6 1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