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shanchaoq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shanchaoqun

博文

至善超群第六次沙龙记录

已有 1290 次阅读 2022-11-23 14:4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间:20221118

  点:银杏楼210、腾讯会议

主持人:李冰

汇报人:彭易林 龚苹 李冰

评论人:李冰 彭易林

记录人:李冰

参与者:张善超 郝汉 熊乐天 胡丹 徐成源 龚苹 彭易林 李冰

一、教育热点前沿新闻——龚苹

(一)教育部: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评优向思政课教师倾斜,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

首先,龚苹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加强思政课建设的举措:一是深化教学管理创新,着力强化思政课关键地位。二是丰富课程教学资源,着力解决教学辅助资源不足问题。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教师兼职比例过高、专业能力不够强问题。四是完善教研工作机制,着力解决教研支撑不足问题。其次,根据自身的教学工作实践,介绍了思政课建设的现有措施:一是思政课活动增加,思政老师的教研机会增多。二是思政课形式更加多样,思想的渗透更接地气,例如关于思政内容的辩论赛、情景剧增多。三是思政课不仅局限于思政知识的教学,在班会中也有渗透,班主任上交进行思政教育的相关材料。四是学校团委、班级班委组织各种课外活动,适当组织参观红色博物馆、革命先烈圣地。五是创建特色思政课程:每周一节的向日葵工程课。再次,龚苹从思政课建设的不足与改进提出几点思考:不足之处在于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高、思政教师觉悟不高、思政教师力量缺乏;改进措施重点在于开足开好思政课程、提高思政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整合校内外思政资源实现全民思政等。最后,龚苹提出两点疑问:怎样真正落实?把任务压实?“怎样处理计分科目和思政课的矛盾?”





(二)教育部:全国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


龚苹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为切入点,介绍了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严峻形势、详细汇报了会议提出的关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具体政策并提出了几点思考。首先,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扩大,针对这一严峻形势,龚苹详细汇报了具体政策:一是高校要促进市场化就业,深入开展“万企进校园计划”。二是优化政策性岗位招录安排。三是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四是用心用情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五是,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六是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学科布局。七是落实就业“一把手”责任,完善就业帮扶队伍。其次,龚苹就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发表了一些看法:一是毕业人数远远大于就业人数,是客观且目前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的事实。二是就业目标行业分布严重不平衡,例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体制内工作与体制外工作就业人数存在差异。三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会影响社会稳定性。并且,龚苹针对就业现实情况提出“对于,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怎样才是长久之计?”“未就业的毕业生怎样进行心理调适?”两点疑问以供大家思考与讨论

(三)讨论环节

胡丹针对思政课建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考试评价机制不改变,思政地位无从谈起。其次,国家顶层设计与实际操作存在差距:一方面相关政策重视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实际中并没有真正落实,思政课教师地位低、任务重。最后,胡丹认为要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是提高思政课地位的关键一步。

彭易林首先针对思政教育这一问题指出,思政课地位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不高,但是课时量有所保证,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其次,针对就业问题,彭易林认为造成就业形势紧张的原因存在多种影响因素,例如疫情、国际形势的变化等等。

小学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贯彻落实。朱小艳就思政课程的定位发表了一些想法。首先,朱小艳认为开好、开足思政课非常有必要,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其次,指出了思政课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一是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思政课教师短缺,整体素质不高,教师兼职现象。三是思政课教学模式单一,主要是书本知识讲授。再次,针对就业问题,朱小艳认为考研、考公成为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并且当今教育内卷严重,不利于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求学观、求职观。这就要求学校、家长、社会做好求学、就业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与职业规划,减少学生的迷茫感。

李冰首先针对如何做好思政课提出两点思考:一是就学校而言,加强思政教师关于思政课程目标、课程理念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思政教师队伍质量。二是切实探索各个学科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品质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其次,就如何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这一问题,李冰认为一是高校根据市场需要以及自身办学水平,适当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二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培训,促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平等的职业观;三是企业逐步改变“唯学历”倾向,更加重视求职者自身的能力大小。

熊乐天从如何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这一角度切入提出了几点思考与疑惑。首先,熊乐天阐述了教育评价改革强调加强党领导班子到一线基层学校进行思政课大教学,并将这一做法作为党建和党政建设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结合这一论述,熊乐天认为思政教育正在逐渐形成一种由上至下、上下联动的思政教育到全员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趋势。其次,熊乐天结合二十大报告爱国教育这一关键词,认为增强民族认同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将思政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抓手。最后,熊乐天针对中小思政课可建设提出了四点疑惑:一是思政教育的成效如何保障:就个体层面而言,思政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思政教师的质量与数量如何保证。二是思政课评价体系如何构建:例如,针对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主体如何划定、评价方如何确定等。三是思政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扮演角色问题:在双减背景下,思政教育带来的硬性与强制性规定是否会给学生、家庭、教师带来新的负担。四是思政教育的质量如何保证:对于思政教育学习材料的制定过程、思政学习平台运行情况等的监督渠道以及专门的监管人才队伍如何完善,思政教育的战略地位如何明确。

 

郝汉老师针对思政课教育提出了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思政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逻辑是什么。郝汉老师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指出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产生与发展逻辑:如物理、化学等理科的科目都有一套科学的逻辑,通过生产知识、筛选知识、再加工知识这一整套,形成一门中小学科。再如语文、历史等人文社科类科目的形成也有相关的生产逻辑,比如历史逻辑、科学逻辑、政治逻辑等。接着,郝汉老师重点谈到,思政知识产生更多是政治逻辑并且带有一些历史逻辑,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探究思政知识是谁的知识、何种知识、从何而来、如何产生以及思政知识应该是何种知识等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思政学科地位问题,政府报告等相关机制没有明确思政课在中小学的地位,同时,思政课的实施效果及定位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提高思政课地位以及重视程度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第三个问题是思政教育其其他学科融合及渗透的问题。并指出清楚了解思政学科中的思政知识与其他学科所渗透的思政教育有何种联系与思政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紧密联系。针对研究生扩招及就业问题,郝汉老师总结到教育多从教育的功能论和教育本体论两种逻辑出发进行谈论,而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大家主要从教育的功能论的角度进行探究。接着指出,硕博扩招会带来两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是不仅增加学生学生知识、提升学历,而且能够缓解就业压力。二是读研究生能够增加家庭投入成本,促进人民币的流动,带动教育消费。并且指出,研究生扩招的产生具有教学、制度、历史等多种逻辑。

最后,张善超老师针对各位同学的发言做了总结:首先,思考问题需要以一定的理论逻辑、理论视角作为支撑,从而进行深刻剖析以探究问题产生的本质与规律,不能单纯地浮于表面。第二,张善超老师指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以认真完善,明确自身学习方向,不断提升学术素养、扎实理论功底。

二、读书汇报——彭易林:《教育的节奏》

(一)汇报主要内容

怀特海认为,所谓教育的节奏,我指的是每一个有教育经验的人都熟悉并在实践中运用的原则。彭易林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教育的节奏》进行汇报分享:

1. “教育的节奏”的解读

教育的节奏重点是智力发展有其内在节奏性,并且遵循其特有的原则,即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并且,应该把最重要的、对生活的最有用的知识放在前面学。

2. 智力发展的阶段

智力发展的过程主要为浪漫阶段、精确井段和综合运用阶段。第一阶段为浪漫阶段,是对完事万物开始有所领悟,知识偶尔对认识的事物进行系统化分析。第二阶段为精确阶段,是文法和规则的阶段,包括语音的文法和科学的原理。第三阶段是综合运用阶段,是黑格尔所说的理论综合,这是增加了分类概念和有关的技能之后,重新回归浪漫,是下一阶段的浪漫。教育是这三个阶段循环往复的叠加,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过程。

3. 不同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





在儿童期(0-12岁):智力发展的第一个循环周期:从感知事物到语言能力的获得,再到分类思维的形成和对事物更敏锐的感知。其中8-12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书写和计算的能力得以完善和提升。在青春期(13-18岁):倾向于精确知识的学习,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掌握和科学的专注,对多种科目集中注意力科学学习并找出兴趣所在。在在大学教育阶段:综合运用的精神和理念占据主导地位,侧重于学生智力的培养,注重理论兴趣和实际效用的结合。


4. 智力发展的节奏特点

首先,智力发展有其内在的节奏性,课程设置关键是要在学生的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开始。其次,不要过分夸大循环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的特点。

以上,为彭易林汇报的主要内容,详细而又充实,给大家带来一场知识盛宴。最后彭易林提出疑惑:数学、英语作为基础科目,对两者的启蒙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最合适呢?接下来,针对彭易林的汇报内容以及提出的疑惑引起大家的热烈的讨论。

 

(二)讨论环节

龚苹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节奏的把握非常重要。然而,在当前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背景下,教育内卷严重、竞争激烈,教师、学校很难遵循教育真正的节奏。接着,龚苹谈到,在个人教育教学实践中试图通过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来提高学习成绩。并且提出“怀特海这一教育的节奏的论述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以及如何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一问题。彭易林对龚苹提出的问题做了解释:西方与中国教育的发展存在共性的问题。在充分了解我国教育体质和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借鉴与运用怀特海这一理论观点,例如从微观视角出发,家长、教师充分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以为其作出合理的发展的规范。

胡丹首先针对“数学和英语应该在什么时候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对于数学的教学应该学龄前,注重在生活实践中通过直观的方式交给学生知识,同时保持孩子的求知好奇心,避免内卷。其次,胡丹认为深入理解“把最实用、最有用、应用最广泛的知识放到最开始学习”、正确把握教育节奏对现实中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胡丹指出教育的节奏这一用词非常具有艺术风格,将教育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呈现的更加引人入胜,并表示会认真研读经典,将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加以结合。

朱小艳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历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与见解。首先谈到怀特海的教育节奏这一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具有相同之处。其次,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学生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同,知识教学从难到复杂也是可行的。再次,课程设置应避免支离破碎,需要具有连贯性与深入性,以此帮助学生系统化深度学习。最后,朱小艳指出,每位学生有各自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与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对于教育节奏的把控尤为重要。并且提出“因材施教”如何有效落实到大班教学是值得探讨的一个教育难题。

李冰认为怀特海教育的节奏、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的产生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份发展规律。接着谈到,将教育理论运用到真实教育情境中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并且教育理论的运用必须考虑到教学实践的真实特点。例如新课程理念介入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强调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学生形成的接受式学习的特点。最后,李冰认为不要过分夸大智力发展循环周期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例如知识教育、情感教育、思维教育并重等。

熊乐天就教育的节奏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发表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一是教育的阶段性特征要遵循生命节拍、关心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二是教学内容安排应循序渐进,注重学生生活经验。三是课程设置要具有连续性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应加强联系。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每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且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郝汉老师首先针对评论的范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总的来说,评论具有两种方式:一是“用肉体打败魔法”,即结合自身学习经验以及实践经历去分析与解决问题。二是“用魔法打败魔法”,即用理论对抗理论,从理论视角出发评论某一理论,从而建立某种相近层次的对话。其次,就怀特海的《教育的节奏》谈到两点思考:一是20世纪学科的发展、理论的建设与当代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方式存在差别,即20世纪更多处于前实证阶段,理论家更善于建立应然性的知识体系,而就当代来说,科学与实证的范式占据主流地位。最后,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社会发展的制约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理论指导,即历史选择理论,特定的历史阶段有其最适合的理论指导思想。

张善超老师针对同学们的发言作出总结并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张善超老师指出,在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时,要学会用“理论分析理论”的方法,从一定的视角切入,形成一整套看待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体系及框架。其次,在论文撰写中可以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等视角切入建构问题框架。最后,张善超老师就大班教学如何保持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问题指出,师生共鸣是改善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在师生共鸣过程中,促使师生友好合作、思想的碰撞。

三、论文汇报——李冰:《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三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

(一)汇报主要内容

在读书沙龙的最后一个环节,李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文的分享与汇报,以下为汇报的主要内容:

1. 对应试教育一定要切实做一些理论探讨

在这一部分讨论的主要问题在于究竟如何在理论上比较科学地理解和说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从而破解所谓的应试教育之谜。首先,梳理了追求升学率从出现到日益片面的历史发展过程。其次,阐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表现并着重论述了为何不能将应试教育判定为跟素质教育对立的⼀种独立的特殊的教育形态。再次,说明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根本原因,并且,基于历史主义的观点阐明了追求升学率和高考存在的合理性。最后,说明了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率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因势利导,二是积极创造内外部条件,尤其是外部社会环境。

2. 对素质教育的理论论证一定要严肃慎重从事

首先,指出素质教育是一个经验层面、朴素的概念,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撑以及坚强的现实基础。其次,重点论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不合理性、矛盾性所在。最后指出,素质教育的提法带来的消极后果,例如淡化国家教育方针,削弱全面发展的地位等。

3. 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

首先,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我国教育政策变迁及教育发展实际、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视角出发论述了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其次,运用全面发展理论能够促使教育界跳出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开战、转轨的怪圈。并且,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视角出发,能够合理解释新课程理念介入课程改革的理论是非。最后,从社会历史现实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说明如何将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

(二)讨论环节

龚苹首先针对PPT制作与讲解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字体设置适中,防止过大或过小。二是在讲解过程中减少“嗯,啊”等后缀词的使用,提高语言效率。其次,基本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概念与发展过程。再次,针对全面发展教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一是全面发展最主要的表现是“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指出推进全面发展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最后,龚苹提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全面发展教育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疑惑。

李冰针对这一问题作出简要回应:从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可见,全面发展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李冰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使影响全面发展教育一个关键因素。就目前来说,我国地区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学校的经费投入、资源不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不稳固,这可以看出全面发展教育真正实现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总的来说,当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发展教育可能会真正实现。





 


胡丹就全面发展教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胡丹认为正确的理论在有些方面是相通的,例如在怀特海的《教育目的》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位既有文化修养,又有专业特长的人,这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具有想通指出。并表示会自习研读经典书目,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指导。最后针对李冰的PPT分享,胡丹认为应该在讲解过程中,应精炼语言、提高气场。

彭易林首先针对文献内容指出,一是较为清晰透彻的了解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全面发展教育的发展的脉络。二是认为全面发展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会得以真正实现。并且指出,即使在贯彻与落实全面发展教育这一过程中面临许多困境,每位教育工作者依然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以及乐观的态度看待。最后针对李冰的汇报与讲解,彭易林认为在讲述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口头禅的使用、增强自信心。

朱小艳首先就文献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恢复全面发展教育权威是一件艰巨的任务,原因在于教育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应该如何切实贯彻全面发展教育以及多年的应试观念根深蒂固,这不利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落实与推进。其次,针对李冰的汇报,朱小艳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凝练语言、提升表达、控制语速,二是在课堂汇报中勇于展示、表达以锻炼自身的汇报能力。

熊乐天首先就文献对自身的启发提出三点思考:一是文章结构上,作者采用的夹叙夹议的行文方式对之后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二是写作思路上,作者论证问题的逻辑性与缜密性非常强以及多种论证方式的运用值得学习与考究。三是写法上,文章的写作素材是非常丰富且运用的恰到好处,为观点的论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次,熊乐天提出两点思考:一是文章所提出的观点的现实关照性值得思考,二是作者可以进一步总结完善关于全面发展的研究,以增强研究的系统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26636-1364980.html

上一篇:2022-2023学年秋季第四期学术沙龙——教育类新闻与书籍汇报
下一篇:至善超群第七次沙龙记录
收藏 IP: 222.244.1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