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哲学的邀请(21)——学术哲学中的“有无相生”
在学术中沉浸的久了,这会引领我们穿越隐秘且艰辛的道路,发现许多有意思的想法,这也是我们反思的结果。当“反思”与“引领至该反思的心路历程”之间形成关联时,它会让我们更加具有独特的体验。当然这种体验事关“反思”与“心路历程”之间的先后关系。通过体验,使得我们的反思和心路历程同步,亦可以使得我们的反思超前于心路历程,这就形成了可预见性和前沿性。前者让我们行路更加踏实,后者让我们可以仰望星空。而后者的体验感会形成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首先来自于对思想有了新的需求,其次是在思想中感受到某种愉悦感。新的需求和愉悦感的结合会让我们发现每一种来自心灵体验或感悟的基本学术需求,而非来自随机的外在刺激。
关于学术哲学的这种体验客观上是“有无相生”的,当你感觉没有触摸到的时候或者已经触摸到了,当你感觉已经触摸到的时候或许需要新的起航了。这种“有无相生”的过程体现了有可以转化成无,无也可以转化成有,其涵义也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即事物的有无是在时间流程中相互转化的。有无的转化过程恰恰是在学术探究过程中产生张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张力会一直持续下去,我们从外围起点开始,进而检视一些更深入的事物,那些与我们学术生命都最直接且密切相关的事物。我们将大胆挑战心中对于学术的庸俗成见,透过表象,进入我们学术的深层领域。这个深层领域与我们的学术本质及学术素养息息相关。
我要做的事情,是针对学术哲学活动进行分析,直接辨析学术哲思的过程,因为我们的学术性问题的发展需要它,我并没有可以主导、刻意追寻这些问题,它们也不是我事先思考、计划而来的。但是,我的学术思想仍然是自由的,保持可以随时提出任何题目的自由度。
同时,在学术哲学这条路上,我也想尽最大的努力,让经过的人知晓我所说的语义,即使他们对哲学不感兴趣。我一直认为,简明清晰的语言乃是学术哲学的基本礼仪。如此这般,所有的心灵才得以与之接触,当他们探索学术哲学时才不会苦无门路。学术哲学在阐释的时候,应该要在方法学上采取极度严谨的态度,但是发表见解的时候应避免卖弄技巧,故作玄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