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meibaxia99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meibaxia999

博文

万物之中,梦想至美:致敬默默奋斗的人

已有 4606 次阅读 2019-10-11 18:49 |个人分类:癌症故事|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癌症, 药物, 故事, 科普, 人物


1.  健康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一次次的疾痛让我们慢慢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在我们最喜欢的祝福中,身体健康一定是其中一项。

 

但你真的以为,你的健康只由自己掌控吗?

 

新中国建立70年来,全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你知道这背后凝聚了哪些人的默默奉献吗?

 

中国每年超过230万人死于癌症,无数患者和家庭深受癌症之苦。但很多人不知道有的癌症已经可以治愈,更不知道这背后的故事。

 

现在大众接受的癌症疗法几乎都来自国外,而且都很贵。中国追梦人从“以毒攻毒”和“改邪归正”的理念出发,也创造了一个抗癌神药!


 000.jpg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有很多默默奋斗的人


2.  “砒霜”变成抗癌神药?


1971年,哈尔滨医学院药剂师韩太云下乡巡回医疗,惊喜发现一位民间中医“能治癌症”。有的患者宣称病情缓解。神奇的是,该中医采用的药方是毒药组合(砒霜、轻粉、蟾酥)。莫非这是传说中的以毒攻毒?

 

1971年3月,韩太云将“砒霜、轻粉、蟾酥”改制为水针剂,名为“癌灵1号”。通过肌肉注射,它对某些癌症病例有效,但毒性太大,只能遗憾停用。

 

如何减少毒性呢?药剂师韩太云和医生张亭栋合作继续此研究。张亭栋既学传统中医,又学过现代医学。他们开始利用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分别检验“砒霜、轻粉、蟾酥”的作用。

 

当时是文革时期,研究条件很差,但医治病人的信念让他们坚持下来。他们发现轻粉和蟾酥都具有较大毒性,而且没有治疗作用。真正有效成分是砒霜(三氧化二砷)。

 

由于研究条件简陋,药剂师韩太云在实验中遭受多次化学药品中毒,于1988年英年早逝。一心想救人的张亭栋不惧风险,坚持研究,并把研究对象逐渐集中于白血病。

 

1973年,张亭栋及其同事在《黑龙江医药》开创性报道 “癌灵1号”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都有部分疗效。随后,他们报道近两年治疗效果:“癌灵1号”对多种白血病有效、其中对急性白血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


1 1973年张亭栋(中)在研究中草药.jpg

年轻的张亭栋潜心研究

 

由于白血病的种类很多,加上是中西医混合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药效的判定。随着研究的深入,张亭栋及其同事逐渐了解治疗癌症的作用来自于“砒霜”,而不是其他中药或西药,而且“砒霜”对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疗效最佳。

 

白血病种类很多,“砒霜”究竟对哪种白血病最有效呢?要想知道真相,就得像侦探一样步步探索。

 

1979年,张亭栋在《新医药杂志》和《黑龙江医药》报道了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55病例的缓解率为70%!他指出“癌灵一号”有效成分为三氧化二砷,并明确对早幼粒型白血病效果最好。

 

张亭栋是一位无博士学位、无留学经历、无院士头衔的“三无”医生。科学界讲究出身资历和英文论文,并对中药持有偏见。因此,张亭栋自开创白血病砒霜疗法以后的几十年里,在中国和国际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资源。

 

张亭栋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一心想的是怎么治好病人。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他治好了不计其数的癌症病人。虽然没有得到认可,但是他感觉很幸福。幸福源自于奋斗和付出!

 

致敬为梦想默默坚持奋斗的人!

 

张亭栋在看病.jpg

                      年老的张亭栋依然一心为病人


3.  皮肤病药能治白血病?


20世纪70年代,就在张亭栋开创白血病砒霜疗法时,上海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医生王振义回到了梦想起航的地方。虽然此前近十年里颠沛流离(文革原因),但他心里始终惦记着白血病的治疗。

 

最爱的祖母因为伤寒去世,王振义发奋走上医学之路。毕业后他进入瑞金医院,并在朝鲜战争后开始从事血液学研究。1959年起他担任白血病病房主任,为了响应大跃进“多快好省”的号召,他提出“3年之内攻克白血病”的口号。

 

当一个个白血病患者在他眼前去世,病人的痛苦以及家属的悲切都深深刺痛了王振义的心。面对失败和现实,他明白了要想成功不能空有热情,还需要知识的武装。

 

1978年,50多岁的王振义终于返回临床。出诊和查房之余,他沉浸于图书馆研究白血病的治疗,并努力寻找突破口。但国外白血病研究也没有进展,一筹莫展的他突然有了一个灵感。

 

既然白血病细胞杀不死,那么让其“改邪归正”可否?随后王振义便从祖国医学中的“改邪归正”的理念出发,尝试各种办法让白血病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多年的日夜奋斗,没有任何进展,但他依然在寻找希望。


泡在实验室与各种试剂打交道.jpg

潜心研究的王振义

 

1983年,他在文献中发现“13顺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疗效。这或许是一个希望。他在全国寻找“13顺维甲酸”,但当时中国没有药厂能合成。

 

倒是上海第六制药厂生产一个结构相反的“全反式维甲酸”。它是一种治疗寻常性痤疮、白斑、牛皮癣等皮肤病的药物。用皮肤病药物治疗肿瘤,岂不沦为笑柄?个人利益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希望,就值得尝试。

 

和国外研究不同,在全反式维甲酸的作用下,“急性早幼粒细胞”竟然能够分化成“正常细胞”。可这毕竟只限于细胞和动物实验,在人体中是否有效呢?

 

1986年,五岁小女孩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当时出血和感染都非常严重,在转诊到瑞金医院时几乎生命垂危。王振义问孩子妈妈:“是否愿意尝试全反式维甲酸?”

 

一个没有经过临床上试验的药物用在将死的病人上?王振义的治疗方案遭受了多方的压力。好心之人也劝60多岁并功成名就的他,没必要冒这个险。但他觉得:哪怕有风险,有希望就应该尝试。

 

上天不负有心人。服用新药的小女孩奇迹般好了起来,并在一个月后完全缓解,至今活着。随后,王振义治疗更多的病人,并于1992年报道54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完全缓解率高达84%!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王振义遍尝失败滋味,最终开创了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成功治愈的新纪元。但在他的办公室里,看不到任何奖状奖章。他在家中挂着一副《清贫的牡丹》的油画。他说,“我们应该把事业看得很重,把名利看得很轻”。

 

致敬为梦想默默坚持奋斗的人!

 

640.jpg

年老的王振义张依然一心为病人

 

4.  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抗癌神药


王振义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者,也是一位桃李芬芳的伯乐。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培养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陈竺、陈赛娟、陈国强)。

 

陈竺初识王振义时,只有中专学历。独具慧眼的王振义,将这个务实好学的青年收为研究生。同时,严谨细致和无比勤奋的陈赛娟,也深得王振义赏识。

 

1984年,陈竺和陈赛娟在王振义的推荐下,远赴法国巴黎深造。听闻恩师利用全反式维甲酸治愈了很多癌症病人,陈竺兴奋不已,对陈赛娟说:“临床药物的成功,需要得到机理研究的支持,才能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回去和王教授会师!”

 

当时在全反式维甲酸普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一个新问题:药物治愈的大部分病人在半年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发。陈赛娟和陈竺夫妻毅然双双把家还,勇敢担当起了这个问题。

 

在讨论治疗方案的王振义团队.jpg

陈竺、陈赛娟和王振义在讨论治疗方案 

 

他们调研发现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等同仁利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疗效不错,但长期治疗后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复发。他们立即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联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是否可以克服癌症复发?

 

一方面,他们利用科学的方法揭示联合靶向治疗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试验提供充分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惊喜发现该联合用药可使90%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获得治愈。如果成功有捷径,那条路一定是坚持。

 

陈竺和陈赛娟兴奋地在向国际同行讲述其发现时,也向世界分享了自1970年代起张亭栋和王振义等老一辈中国科学家的默默奉献。2014年,该“上海方案”被国际推荐为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首选治疗方式。

 

谁说癌症治疗药物都是国外研发的?经过几代中国追梦人的不懈努力,他们创造了第一个从中国走向世界可以治愈癌症的药物。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由于专利权,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每盒两万多,无数患者为此倾家荡产。值得一提的是,王振义和张亭栋他们一心为病人,没有申请药物专利。这种抗癌药物,中国患者用得上、用得起!

 

一个矛盾的事实是,大众既谈癌色变,又对癌症研究知之甚少。即使很多癌症患者被治愈了,但大众依然认为癌症意味着死亡,更不知道癌症治疗的背后凝聚哪些人的努力。

 

致敬为梦想默默坚持奋斗的人!

 

9aac047fde1f461aa996a5981dc54aca.jpg

陈竺陈赛娟伉俪在做实验


5.  致敬默默奋斗的你和他


治愈癌症,是人类的梦想。万物之中,梦想至美。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以上故事的主人公,至今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健康中国梦默默攀登。

 

现在,你还会认为自己的健康只由自己掌控吗?这背后离不开所有健康从业者的默默奉献,也离不开祖国在医疗事业各方面的支持。


其实在每行每业里,都有很多人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新中国成立70年得以迅速强大,既有伟大领袖的引领,更有无数平凡人的默默奋斗。

 

我们与祖国的关系,正如歌曲所唱:“我和我的祖国,一颗也不能分割。无论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致敬所有为祖国健康事业默默奉献的人。

 

致敬所有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

 

致敬所有为祖国崛起默默奉献的人。


主要参考资料
1.  Chen Z,Chen S J. Poisoning the Devil[J]. Cell, 2017, 168(4):556.
2.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3737840.html
3.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18.aspx?id=1378
4. 三氧化二砷发现权之争.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18.aspx?id=1378

---------------看更多走心故事,请关 注 公-众-号【逆瘤而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0875-1201550.html

上一篇:涨见识:国家向癌症宣战了,为我和我的祖国努力吧!
下一篇:最好的爱,是相互成就:诺奖背后的故事
收藏 IP: 117.89.192.*| 热度|

6 郑永军 范振英 徐耀 杨金波 郭奕棣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