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大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tzschia 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

博文

死神是唯一的神——三体

已有 3130 次阅读 2017-9-24 11:2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最近读《三体》,看到质子被多维展开那一段,感受到自身的肤浅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好在我已经能心平气和地面对这种缺憾,十分享受地读完了整本书。几年前一位师弟给我推荐过这本书,那时它还没有这么火,我当时也草草翻了一遍,并没有太在意,大概那时对文革有一种本能地排斥,一方面是因为父辈们对那个时期的事情讳莫如深,另一方面是信息时代对年轻大脑的冲击令人无暇旁顾。这本书偏偏以文革时期开头。

这些年一直反复地做过一个噩梦就是关于高考的,很多次都是明明知道自己已经研究生毕业了却还在坐在高中的教室里复读准备高考,高考的时间就要到了,数学公式还没有背会,梦中的逻辑还很清楚,都已经研究生毕业了还要参加高考干什么呢?这时一着急也就醒了。跟很多人交流,发现大家都有过类似的体验,高考就像一场全民噩梦,深深地埋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意志薄弱的时候它就会被唤醒,让我们开始质疑生活本身。高考好像人生中的断乳期,我就是那个没能彻底断乳的婴儿,走向社会多年之后仍然手足无措笨拙地前行。在三维的躯体中,我的思想是二维的,偶尔有所起伏,但总体上看是一个平面。有些人的思想却可以很深,到了深渊里就成了科学家和哲学家,或者像刘慈欣一样即使科学家又是哲学家。

有些人一辈子不读书,比如印第安人,可以围着篝火几个小时一句话也不必说,就能够彼此了解,共同感应到大自然的美好,换一个角度来看世界,即使认知水平有限,也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认知不是人通往幸福之路的唯一障碍,最大的障碍在于人到底如果看待这个世界。

许知远问马东:“你喜欢这个新时代吗?”马东说喜欢,许又不甘心地问了一句:“一点抵触情绪都没有?”回答依旧让他失望,“没有”,尽管马东说他自己的 “底色”是悲凉的。在三体中,许知远大概会选择叶文洁所走的路,向太空发射信号,请求外星文明来挽救堕落的地球文明,马东会喊着娱乐至死的口号直到末日来临。意识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之后并不能轻易地说出自己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眼下的这个时代,许知远有明确地时代偏好,普通人没有选择,只能骗自己随遇而安,不去计较这个问题的答案。马东是真的喜欢,这不仅仅让许鄙视,而且嫉妒,这也是我对大多数眼下幸福生活的人们大致情感。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断地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如果看到生活中有处处都想着占小便宜的人,应该想想这个宇宙文明法则,就不那么生气了。黑暗森林法则,跟文明的明是相反的概念,遵循这个法则却是保持文明长久的唯一途径。但人类不想给文明以岁月,而是想给岁月以文明,在这种矛盾中,人类在黑暗森林中蹒跚前行,如果忘记这种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最大的矛盾所在,自寻烦恼又找不到原因的人就会多起来。

面对宇宙无边无际的黑暗丛林,人类像一群快乐的傻孩子点燃一堆篝火对着宇宙大喊“我们在这里”,知道了宇宙中存在黑暗森林打击之后又赶紧扑灭了篝火,捂住了嘴巴,噤若寒蝉。歌者对“有点意思”的地球抛过来一个二向箔,整个太阳系被画在这张“小纸片”,如果存在上帝的话,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或者说刘慈欣本人也是一个艺术家。面对生存竞争,面对毁灭,面对死亡,很少人能够优雅从容。许知远是想唤醒作为“虫子”的人类的尊严,马东则选择孤独地死去不如与众一起娱乐至死。马东犀利地指出“许老师,你的问题就是,你属于那 5 %。那剩下的 95 %就不应该被你看见。”如果末日真的来临,人类最后的努力就是建一个地球文明博物馆的话,写在冥王星地层中应该是5%的文明还是95%的文明呢?

其实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地球文明”。在130多亿年的时光中,人类文明不过是一瞬,在地球文明中生活过的1000多亿人口中,一个人就像沧海一粟。即使能够到达宇宙的边界,能否站在时间之外呢?即使站在时间之外,也无法逃脱自身的桎梏。即使从三维的翘曲点进入到四维,能轻而易举地拿走一个人大脑,灵魂却没法改变。一个人真是能力有限。

其实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有过文明。我们可以像拜伦“我对你的爱就是就是对人类的恨,因为爱上了人类便不能专心爱你”,也可以像王尔德“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仇恨是恐怖主义和反人类罪恶的根源,爱是唯一的救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002-1077491.html

上一篇:你作业做完了吗?
下一篇:《三体》——文艺青年已死
收藏 IP: 112.9.110.*| 热度|

4 孟佳 张丽娜 廖晓琳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