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and law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ngujushi "我将痴心空对月,醉看落花总无情"

博文

心态与学术成败

已有 3092 次阅读 2015-4-15 12:0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心态与学术成败

——“秋眼观学术系列文章”之三

 

刘长秋

 

学术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追问,如学品对人品会有怎样的依赖?身份对学问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及目标对眼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制约?而心态与成败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在其中。那么,心态与我们学术上的成败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之前,笔者有个朋友经常在我面前念叨这样一句话,即“心态决定成败”,并总是历数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学者作为例证。但很可惜地是,那时的我受经历和境界的限制,总是不以为然。相反,那时我认为,一个人在学问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主要是由其个人努力的程度来决定的,只要一个人足够努力,就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成就——只不过是时间早晚以及成就大小的问题而已。然而,在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经历了一系列成功并品味了各种不同的失败之后,我开始逐渐改变原先的看法。因为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笔者发现,原来心态对于一个人学术上的成败真的是影响甚大。尽管笔者可能依旧无法得出“心态决定成败”这样一个听上去不乏武断的结论,但却至少可以说,心态在很多时候真得会成为直接左右我们所从事的学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笔者之所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其实与学术研究自身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术研究作为一种求真务实的探索性活动,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充实、矫正和提高自己才能取得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个人学识、经历、视野以及我们所掌握的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无知与困惑,甚至会走入某些误区。正因为如此,作为学术研究者,我们需要接受其他学者对于自己学术成果的质疑,需要聆听来自其他人或机构的针对自己所从事研究领域的不同声音,以更客观全面地审视自己的成果,提升自己的能力,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研究更能经得起他人的质疑以及社会的拷问。而这些显然需要我们有一个开阔的心胸和平和的心态。因为只有心胸开阔,心态平和,我们才能真正虚心地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客观而理性地对待别人提出的好的建议,使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成为自己在学术道路上进一步前行的照明灯,从一步步地更加趋近于成功。反之,我们可能会对来自别人的那些实际上对我们的成长和进步很有裨益的意见和建议作出错误的判断,误将那些原本是要帮助我们提高和进步的意见和建议视为阻止自己进一步前进的拦路虎,以致令自己在错误的泥泞路上越陷越深。

实际上,在中国这样一个奉行中庸文化的国度,没有人真的愿意对我们说一些否定性的意见或建议,因为在人们都喜欢听好话而否定性的意见或建议只会给招来别人的不满甚或愤恨的文化氛围中,没有人——除非他脑袋进水——希望说一些否定性的话来得罪人或抬高自己。但假如有人真对我们所从事的学术研究说了这样或那样一些可能会得罪我们的话,则除了其从内心真的希望帮助我们取得进步和提高之外,笔者很难想象得出还会有其他什么理由会促使他们说出这样的话。正因为如此,在从事学术研究过程中乃至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需要以一种平和、理性的心态来对待和处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以为自己学术上的成功汲取各种营养。

除了会妨碍我们听取和接受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趋近于成功之外,不健康的心态还可能会令我们对别人取得的成就产生莫名其妙的“羡慕、嫉妒、恨”,从而可能会促使自己把本该放在认真做学问上的时间、精力和心思放在那些不该放的地方,甚至会在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做出一些捕风捉影、栽赃陷害、造谣中伤的事情来,使自己不但与成功渐行渐远,甚至在人格修养上也留下一些缺漏,成为自己生命中难以弥补的遗憾。

由此可见,心态尽管不会必然地决定一个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功与失败,但却的确是影响和制约他走向成功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基于此,在学术研究乃至日常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养成平和、健康的心态,宽容而理性地对待各种不同意见,虚心接受并采纳那些旨在帮助我们进步和提高的建议,应当成为一个好学者的基本习惯。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研究员、上海市法学会生命法研究会副会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4211-882513.html

上一篇:让座,只是一种美德!
下一篇:对扶不起的老人,不能止于批评教育
收藏 IP: 203.95.6.*| 热度|

2 王安良 闫尊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