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and law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ngujushi "我将痴心空对月,醉看落花总无情"

博文

一材多用也是一种创新

已有 2298 次阅读 2013-6-3 09:3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一材多用也是一种创新

 刘长秋

实际上,学术创新有很多种表现形式,观点上的创新属于创新,资料上的创新固然也属于创新,而用途上的创新也未尝不应被纳入创新之列,至于用相同或类似资料但却借助不同方法制作出来的不同学术产品或同种学术产品的不同类别,其实更是一种当仁不让且毫无争议的创新。

 

■刘长秋

 

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方面的困惑,对创新认识和理解的不同便是其中之一。以反复运用相同或类似的研究资料创作不同的学术成果为例,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当然的创新,而也有人则认为这纯粹是一种简单的低水平重复甚或自我抄袭。那么,学术研究过程中反复运用相同或类似材料是否真就是一种低水平重复甚或自我抄袭呢?

 

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相反,笔者以为,学术研究过程中反复运用相同或类似资料作为将一种材料做不同用途的灵活做法,不但不属于低水平重复或自我抄袭,反而是研究者运用创新性思维进行学术创作的一种十足的创新。原因在于,判断一个学术产品是否属于创新需要从多个视角来进行,研究资料选取上的差异固然可以成为学术产品创新的一种途径,但真正支撑学术产品创新的却更是学术研究方法上的不同。

 

这就好比对一张白纸的利用一样。对于一张白纸,普通的人可能只会用它来写字或画画,而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却可以在用它来写字或画画之外开发出很多新的用途,比如将它做成一艘小船,叠成一架飞机,做成一只青蛙或风车,还可以折成一只纸鹤或一把扇子,甚至还可以做成一个笔筒、纸杯,乃至成十上百甚或是成百上千种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在表现形式和用途上都完全不一样。显然,无论是把一张纸做成飞机、小船,还是折叠成纸鹤、青蛙,抑或是风车、笔筒、纸扇……其材料都只是一张纸,都没有从一张纸衍生为两张纸,也没有从一张纸蜕变为一块布。然而,谁又敢说用这同一张纸做出来的数量如此众多而客观上又存在形式差异甚或不同用途的东西不是一次次创新,而只是一种简单的自我抄袭或低水平重复呢?

 

或许有人认为,建立在相同或类似的资料基础之上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往往存在一定重复,这种重复很容易构成自我抄袭或低水平重复。但实际上,笔者以为,这是对学术研究的一种严重误读,更是对学术创新的一种曲解。原因在于,在当前任何学术研究的最终成果都需要借助文字、数字与图表等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情况下,任何一篇学术论文都存在着文字和数字被大量重复运用和重新组织的必然,尤其是在中国只有几千个汉字而阿拉伯数字也无非是从0到9的10位数字依据不同需要而被作不同排列的情况下!假如仅仅因为研究过程中选取或运用的材料相同或存在雷同之处就将一篇学术论文排除在创新成果的范围之外,则这个世界上可能根本就找不到任何一篇所谓的“完全创新”的学术论文,因为任何论文在表达的过程中都需要借助有限的、客观上必然会被重复使用的语言文字或数字,而这些有限的、有很多被重复运用的语言文字或数字不正是组成这篇学术论文的最基本材料吗?

 

实际上,学术创新有很多种表现形式,观点上的创新属于创新,资料上的创新固然也属于创新,而用途上的创新也未尝不应被纳入创新之列,至于用相同或类似资料但却借助不同方法制作出来的不同学术产品或同种学术产品的不同类别,其实更是一种当仁不让且毫无争议的创新。学术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只要能够作出表现形式完全不同的成果来,则其创新性就都是毫无置疑的。

 

笔者以为,学术研究过程中,那些运用不同资料制造出不同学术形式的创新性成果固然需要获得学界的褒奖,但用相同或类似资料创造出不同形式的创新成果实际上更有必要为人们所赞许和肯定。这是因为,利用相同或类似资料作出的创新性成果不但成功实现了创新,给了人们耳目一新的东西,而且还极大地节省了创新的成本,节约了相对有限的资源,用最小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收益。非但如此,用相同或类似资料作出的学术成果还可以让人们对学术资料作用和价值的认识有更多了解,能够帮助人们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和把握学术资料的形式乃至本质,从而能够尽最大可能地去开发学术资料的用途。这实际上是当代学术创新更应当追求的一种较高境界。

 

(作者系上海市法学会生命法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科学报》 (2013-06-03 第7版 观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4211-696067.html

上一篇:作为软法的行业标准研究——以卫生行业标准为视角
下一篇:献血受害事件的生命法学思考——兼论我国公益立法之完善
收藏 IP: 203.95.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