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证”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辨证”的话题中,可以分出很多的“子话题”,在每个“子话题”里,都可以延伸出不同的观点,甚至可以是相对立的观点,然而,却不能影响“辨证”的客观性。那么,“辨证”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已经思考了很久的问题,现在,我想分享一点对“辨证”本身的认识和思考,以飧同道。
第一次临证,是在大学期间,在那个阶段还都是纸上谈兵,没有过真正的临证处方。那是在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接到了父亲同事打来的电话:“君英,你今天有时间没?你李老师最近便秘,你来给看看?”我当然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怀着激动的心情,光身子跳下床,把中医内科学中“便秘”的章节又背了一遍,再把书架上有可能涉及“便秘”的内容都扫了一遍,然后,在宿友“羡慕”的眼神目送下,开始了第一次出诊。 那是一个终日都在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阶段,但到真正出手的时候,却蹑手蹑脚了。李老师1月前因情志因素出现便秘,未诉其他明显不适,舌红尖赤,苔白,脉弦(当时因经验不足,收集不到其他有价值的资料)。彼时的情况,已经明显超出了我当时的能力范畴,我在脑海里默念中医内科学中便秘的七大证型:热秘、冷秘、气秘、阴虚秘、阳虚秘、气虚秘、血虚秘......却不知此证该隶属哪个证型。就在实在装不下去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书架里某一本书上的一句话:“便秘,肝郁心火旺,大剂量连翘主之。”结合李老师当时的情况:情志因素、舌尖红赤、脉弦,很典型啊!就给出了治疗建议:“用连翘,不用开方子,一味药就可以!” “多大量” “60克,当茶饮,不要一次喝太多,频次可以多点”。之后就匆匆结束了第一次出诊。
第2天早晨,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我接到了李老师女儿的电话反馈,李老师肚子里开始“咕咕咕......”响,而且肛门处之前有一核桃大小的硬结变软了。这个情况是之前没有了解到的,但,既然显效,那就效不更方。继续连翘60克,茶饮,频服。2天后得到反馈信息:李老师便秘已经恢复正常,之前可扪及的硬结完全消失。
在之后很多年的时间里,我都会把她当作很成功的案例去分享。从疗效的角度讲,即便到现在,她的治疗结果也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和思考随着临证经验的不断积累,渐渐从这个“优秀”的病例里,看到了不足,不再是飘飘然。 如果让现在的我,穿越到当初,面对当时的情况,出诊--辨证--处方,我会一气呵成,技巧娴熟,不会有忐忑,但却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的疗效会比当初好吗?当时,3天用了连翘180克,不仅治好了便秘,更重要的是,肛门局部核桃大小的硬结完全消失!客观的讲,我对局部的硬结,是没有信心的!
为什么较当初更娴熟的辨证,却不敢保证当初“懵懂下的选择”呢?!如何将“当下的精准”和“当初的懵懂”有机结合,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更深层次的讲,如何将“辨证”和“辨病”有机结合?!
越来越体会到:辨证是中医的核心,是中医的基础,但临证不只是辨证;辨证在临证过程中,是最核心的环节,但也只是临证的一个局面;辨证之外,有辨病;辨证之内,有宏观和微观......近来有感:辨病较辨证更为重要;辨证可以自行摸索,但辨病需要传承;然而辨病之“病”,又何尝不是“辨证”之“证”之概括,我辈求索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