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w8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w88 蒙以养正,默以存志,恒兀穷年,利永贞。

博文

莲花效应的“发现” 精选

已有 7493 次阅读 2014-1-26 03:5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首先在这里说几句废话,这个“发现”说的是自己这个无知的孤陋寡闻的家伙如何知道和“发现”莲花效应的。科学网上看了张鹏举的博文回复别人的评论时说博士毕业算是做科研入门,看自己的这个样子恐怕就算读上多少个博士也入不了门了。废话少说,几分激动的心情按捺不住了,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再乏味不过的瞬间而已,然而对个人却是不小的刺激。

   前几天实验室组内的一个staff(不知道如何定位,说不出位置来,没有副教授的说法,借德国的教授系统,应该是C2级别professor)过来跟我说你的实验安排怎么样,近来会来两个实习的学生,做4周的实验,可能需要腾点地方出来。这里的本科生会有bachelor thesis的实验时间,在相应的实验室轮转,最后选定thesis的实验室。这样短期的实验轮转生是常有的,近来来的很多;另一个博后也带了两个这样的学生。这种轮转生还真是不错,得到的待遇是很高的,老师会亲自带着做实验,手把手的教学实验和相关知识。这样学生也学到了一些,以后想继续的基础也打得好些,同时所带老师可能是博后,可能是老师,自己的课题也帮着做一点工作。还以为都是本科生,在逐渐的交流中才发现,有一个原来算是自己做的本行的horticulture的来自TUD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和自己一样是刚入学不久的PhD student,是他的导师联系这边过来学习点相关实验的方法。

   在实验室的交谈中,我们相互介绍了来处,问我听过Prof. Neinhuis, 我直接摇头。我们通常了解某个教授一般是阅读他的论文或者听别人说,在某个领域确实做得很不错。他马上说我应该知道lotus吧,我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还是摇头,他马上说这是一种植物,来自你们China,他导师就是做好这个的。我才突然有了反应,但也只是觉得了解了是做什么植物的而已。忙完实验,还是禁不住好奇为什么他会在回答关于我的提问做什么的时候,一开始反而问我知道是否Prof. Neinhuis?通常预设的回答是直接的,做什么植物,具体的focus point。但他却没有,而是绕了一下。上网搜索了下关于lotus的研究,果然一输入荷花,出现的是赫然入目的“荷花效应”。自己真的是一个“文盲”,之前没有怎么了解过这个领域的研究。荷花,其实是在我国很常见的一种水生植物,自己家门前池塘种了莲藕和芋头,夏天的时候,满池塘的荷叶,芋头叶子大片大片的铺在水面。我们的文化血液里,不论是佛教里对圣洁的象征性植物化身,佛的须弥莲花座;还是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心灵的精神贵族的象征,成为文化符号之一。这个是我们文化传输给我们的珍贵的认知。然而我却忘记了甚至跟不知道如何学习吸收实证科学的具体研究的思想。当听说那个交流生的导师是做lotus研究的时候,只是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莲花在自己文化血液里的认知是那么圣洁和美好,是不忍,也舍不得去破坏的。

   了解了相关荷花的关于文化的描述和“荷花效应”的科学研究后,明白了他为什么一开始就问我知道他的导师Prof. Neinhuis不。在那个时候可能他认为做植物的,尤其是植物保护和表皮的研究的,应该或多或少都会知道这个教授,没想到碰到了我这个“文盲”。说实在的自己一时间还没有摆脱硕士阶段所预设的研究的范围,好多时候阅读文献,了解研究动态还是往那个时候的方向。因为任何一个科学研究的发现,能冠之以“效应”,非惟有突破性的定理发现,就是有具有普遍性实用价值的研究。而这个Lotus-Effect就是Prof. Neinhuis的导师Prof.Barthlott首先于1970年代发现,并经由实验室积二十年的努力,利用在今天看来,植物学解剖学中不可或缺的再普通不过的扫描电镜(SEM),观察了超过10000种植物的叶片表面结构和模拟实验;最后由Prof. Neinhuis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挑选了几种对比明显的两组代表性的植物(当然荷花必包含在内,二十多年的积累),经过不断的结构观察和模拟;1996年连续在Planta Annals of Botany上发表了两篇阐释“Lotus-Effect”的文章。这些文章没有现在刚刚在科学网公布的国内国际的那些几乎都是发在CNS上的大发现那般重磅(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287830.shtm)。只是静静的发表了,却得到了生产实际中的对于广泛应用的效应。对于做植物学相关课题的人来说,能够将植物中的某些现象通过简单的模型阐释清楚,然后被应用在生产生活中,虽然不能有鸟翼飞翔对飞行器的出现,蝙蝠夜行对雷达的发现那般重大意义;但却也足以是让做植物学看到这样的研究不得不为之砰然一动的。至少对于我这这个半只脚刚刚接触在科研门槛外边沿的近乎门外汉的科学“文盲”来说是,十足的刺激了一下。当然,青蒿素的发现是另一个个人认为具有如此重要实际意义的在植物学上研究的发现。

   不免牢骚几句废话,现在的科研有点像一个大寺庙,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去,尤其是国内,大有僧多粥少的趋势。这几年我们的科研也做的越来越“好”了。就植物学这个领域来说,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越来越多,在每天中午几个华人一起吃饭时候,有人说在北京做植物研究的朋友发10分以上的文章了,现在他们都不看几分的文章了,都在努力的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上做工作。我的内心充满了惶恐,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如果走科研的路子,自己可能注定是被淘汰的对象。就连做应用的比如果蔬贮运保鲜研究的都是唯分子之路无有生路的转变。说转基因,还处在风口浪尖,而这等后期应用的专业也慢慢失去了本有的研究意义价值。路在何方?

   看过BarthlottNeinhuis的文章后,再看看周围做应用的植物保护生物学的一群科学研究者们,心生崇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19546-762290.html

上一篇:五对父子的节目大家看
下一篇:闲谈科研:催化效应引起的几句简单对话
收藏 IP: 212.114.252.*| 热度|

5 周春雷 强涛 鲍得海 刘全慧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