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dongs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ongsheng

博文

科学研究中路径的困惑

已有 4470 次阅读 2013-3-15 10:4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研究, 路径, 落后

     最近和朋友一起撰写了一个高铁联合基金的申请项目。重新对铁路和公路桥梁抗震做了一个对比,略有感悟加之久未奉献博文,暂记之。
 
     现代桥梁抗震研究成熟于1971年美国圣费尔南多地震,同时做出系统性研究贡献的是新西兰学者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工作:延性抗震和能力设计原理,它对于桥梁抗震工程师而言现在有点类似“家常饭”了。因此有文献称之为“学院派”工作。
 
     欧洲进入上世纪90年代形成联盟后,发展统一抗震规范,是借鉴美国的“实用性”研究路线,还是“新西兰”的“学院派”路线,成为最初决策困惑。欧洲人最终倾向性的选择后者,欧洲人实际上进行了“补课”。至目前没人敢说欧洲抗震规范不先进,没人敢说它没有自身特点。
 
     我国至2000年前后作延性抗震研究仍属前沿,必须承认这种30年的差距。但是如何赶超呢?这些年来我们更多的是“杂乱无章”的“创新”工作。我们在骨子里是很不愿意“补课”的,“泱泱大国”的思想很深。
 
     通常都认为科学研究“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已经落后的条件下我们还有必要探索“条条大路”吗?如直接借鉴是否是“重复”呢?这种“重复”的价值何在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仍赞赏欧洲人的工作,虽然上述问题我也很难给出令人信服的答复,但相信欧洲人不是“笨蛋”。我更倾向性的认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个帐越早还越好。否则浮云过后,一无所有。
    
      希望我们项目好运。 也仅以此文献给“3.15”。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36193-670490.html

上一篇:2008年和2012年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比较
下一篇:存在抵抗8级地震的结构吗:普及一点抗震知识
收藏 IP: 222.26.136.*| 热度|

2 孙学军 陈国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