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2013年9月读的专硕,2015年6月毕的业,却花了3年时间开展大田试验,多出的1年包括大四和博一各半年,硕士课程基本没有参加,糊里糊涂的完成了考试。
我硕士期间主要开展的是枸杞害虫防治大田试验,在宁夏中宁和一位农户合作,做枸杞病虫害相关的试验。说是试验其实都没有好好地设计,因为田间试验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农户产量,一种技术不行,立马上另一种技术,减少害虫对产量的影响。2013~2015年,在这个农户田中花了3年摸索害虫生物学和发生规律,以及验证熟化我们现有的农药替代技术,同时研发一些新的农药替代技术。 田间试验一是辛苦,二是无聊,每年从3月份枸杞萌芽开始至11月枸杞落叶结束一直待在田间。本来老板计划安排我和另一个同学两个人在田间的,后来由于田间试验实在单调、无聊,那个同学就转为室内试验了,留我一个人在宁夏待了3年。老板比较忙,一两个月大概能来一趟,每次待几天就离开了。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安静的人,其实我是挺享受这3年的大田生活的,辛苦是辛苦,但是学到了很多东西。
2014在中科院西安分院的牵头下,我们开始在当地一家大型生产企业做示范试验。试验面积较小,仅为12亩。说是试验,其实是在做示范,容不得失败,按照老板的说法是丢不起那个人。2015年课题升级为中科院牵头,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工作还是主要由我们负责。按照考核任务书的要求,其实我们示范面积只有20亩,但是在企业的请求下实际示范面积成了300亩。
其实2014年是工作最累、最苦的一年,由于刚接触对接企业,企业对我们并不信任,田间喷药全由我们自己完成。本来应由企业配备的喷药机械也未能配备,每次喷药我们只能自带机械上山。由于基地距离我们住址有十六七里,平常上山调查都是借助电动车,喷药的话只能借助出租车,后备箱拉着汽油喷药机、喷管、喷杆,以及汽油,就这样叮叮当当的上山了。由于生物农药降解速度较快,我们多是选择午后喷药,但收拾收拾就到夜里10点多了。一到喷药我就害怕,一是累,二是太麻烦,每次喷完药都夜里10点多,不好在叫出租车上山接我们。还好有一位姓张的东北的哥,送我们上山,接我们下山,还并不多收费,现在想想其实老哥是在可怜我这科研人员。我博士师兄没来之前以为工作很轻松,也就调调查,达打药,和我打过一次药之后就彻底知道了田间工作的辛苦,一直到现在,还常提起。我师兄是很聪明、很能干的一个南方人,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个人。而我却是个非常笨的人,高中数学都很少及格,和师兄相比能力差的太远。他说我之所以这么一路走来,靠的是勤奋。
2015年不知我老板怎么被企业忽悠的,一下子接了300亩的示范地,还是是企业最重要的一块地---有机出口基地。3月刚进示范地看时,才知道300亩是多大一块地,自己都开始给自己打退堂鼓了。那段时间也是自己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吧,因为面积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们村才有600多亩地,14年12亩就搞得我神魂颠倒,这300亩还让不让我活了,另外还要忙硕士毕业论文。况且这项工作企业自身并不出一分钱,我们的所有开支全由相关课题支持。这里就不得不佩服我老板了,他却不这么认为,按照他的观点,面积越大越是自己技术熟化、展示的机会。15年试验就这样在老板的指导下,由我来具体实施,根据田间害虫发生规律,来制定详细的防治方案,然后交由对接企业来执行。一年下来,我们300亩示范田与常规化学农药统防田相比,避免了施用化学农药的同时,全年减少了4次施药,依靠生物农药、其他农药替代技术等实现了枸杞无农残、产量不降低、成本不升高,成果得到了企业的肯定。
我硕士老板,现在是我博士期间的小老板,是个非常能吃苦的人,也是我最为敬重的一个人。据我了解,他中专毕业工作几年后才考的研究生,后去大学教书,教了几年书又考了中科院博士,后留中科院读博后,08年转到我们单位工作。虽然他博士做的是昆虫分类研究,但现在却一门心思做农药替代技术研究,做的还有声有色,现在拥有农药替代技术3项,相关专利6项,国际专利1项。从08年到现在,一直在做枸杞病虫害防控工作。之所以要选枸杞,按照他的说法是枸杞病虫害多,防治难度大,富有挑战性。细细想想还真是如此,枸杞成灾害虫就多达7种,防治难度很大,现在农残问题基本已经成了枸杞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解决枸杞病虫害问题来熟化我们的技术,然后解决其他药用植物病虫害问题。虽然我们现在实现了枸杞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让我们的技术更易推广使用,如何进一步减少对生物农药使用还有待继续探索。
我老板很低调,从08年到现在一直在做枸杞病虫害防控研究,在这方面算是一个比较权威的了,但到目前还没有获得过什么奖项。一是与他自身有关,他心思不在这个上面;二是与现在科研考核制度有关,现在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标准仍是主要依靠论文数量和质量。做过大田试验的人知道,大田试验相对室内试验出文章难度较大。像我们做示范的,你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试验基本不存在空白对照的问题。如果设空白对照,任由害虫危害,不但没产量,枸杞植株都可能死亡,企业是非常反对的。
前两天,参加了我们单位的一个研究生论坛,我把我们2015年示范效果给所里老师展示了一下,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所里老师的肯定。但是看一下其他同学汇报的内容,很多都是关于基因方面的,有关应用的只有我们一家。翻一番现在的期刊杂志也是这样,基因方面的研究成了现在的一个研究热点。可现在我对此一窍不通,到现在我都在疑惑,是不是我们做的太浅了,没有跟上时代?博一上学期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博士到底做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定下来,非常迷茫。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