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民间设立的科学奖项的新趋势
——以“睿远科技大奖”与“睿远青年科技奖”为例
管仲怡,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2024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第三届“睿远科技大奖”和第二届“睿远青年科技奖”提名工作正式启动。由于是新设立的奖项,这个奖项目前在社会中的名气还不够大,但它的运作模式、遴选标准、目标追求却是非常有特色的。事实上,上海交通大学“睿远科技大奖”和“睿远青年科技奖”是由1992级本科校友、校董陈光明先生发起设立,针对特定人群定向设奖,目的在于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主要奖励在全世界范围内,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等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上海交通大学在校研究人员或从事科研工作的广大校友。
目前,“睿远科技大奖”已成功举办2届,奖励8名学者;“睿远青年科技奖”已举办1届,奖励6名学者。该奖项的创立,能够极大激励交大校友肩负时代进步的使命、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在科技创新领域内不断探索。作为一项由民间设立的年轻科学奖项,它的运行模式呈现出一些与传统官方设立的科技奖项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新变化预示着未来科技奖项将有新的游戏规则,为此,本文以“睿远科技大奖”和“睿远青年科技奖”为例,尝试揭示这种潜在的发展趋势。
一、“睿远科技大奖”的评选模式与特点
上海交通大学“睿远科技大奖”由陈光明校董于2022年2月慷慨捐资1亿元设立,授予“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世界级原创成果、在应用研究领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科学前沿探索中做出世界公认的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睿远科技大奖”分设数学与物质科学奖、工程与材料科技奖、信息与空间科技奖、海洋工程与海洋科学奖、生命与医学科技奖五大奖项(首届评出数学与物质科学奖、工程与材料科技奖、医学科技奖),每年评选1次。每次评选各领域获奖人原则上不超过1人,每位获奖人奖金200万元人民币;如同一领域评选出2位或以上获奖者,则该领域奖金由获奖者(最多3位)共享。如无合适人选,奖项可空缺。原则上,获奖人年龄不超过70周岁(1954年1月1日后出生)。
评选过程包含候选人提名、提名材料形式审查、领域组初评、评选委员会终评四个阶段,结果于次年校庆活动期间公布并举行颁奖典礼。其中,提名方式包括专家提名和机构提名两种,不受理个人申请。上海交通大学两院院士,校友院士,“睿远科技大奖”评选委员会委员、领域专家组成员、历届获奖人,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校董等可提名1人;各学院、研究院可提名1人;校友总会组织全球各地区、行业、院系等校友会进行提名,根据各校友会的提名情况,可提名5人(按照设奖领域,每个领域提名各1人)。
表1:前两届 “睿远科技大奖”获奖者信息
届次 | 奖项 | 获奖人员 | 获奖年龄 | 身份 | 研究方向/贡献 |
一 (2023) | 数学与物质科学奖 | 叶军 | 56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主要从事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前沿研究,包括超冷原子-分子、量子精密测量、量子光学等领域。发展了世界上最精确的原子钟,制备出世界上首个极性分子的量子气体。为超冷化学、关联量子物质和物理常数的测量奠定重要基础。 |
工程与材料科技奖 | 丁文江 | 70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长期致力于先进镁合金材料及加工方面研究。创制了世界上性能最优、质量最轻、最耐热的镁稀土合金,建立了中国自主的镁稀土合金技术标准体系,率先实现了镁合金从非承力结构件至主承力结构件应用的颠覆性跨越,为我国新一代“大国重器”的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 | |
医学科技奖 | 陈竺 | 70 |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 创建了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协同靶向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临床转化研究的重大突破,使该类白血病的5年无病生存率达到95%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基本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 |
二 (2024) | 数学与物质科学奖 | 季向东 | 62 | 教育部长江学者,2017、201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初步候选人名单 | 为理解强相互作用和暗物质基本性质作出重大贡献,发现质子自旋的组成与求和规则;提出广义部分子分布函数描述强子结构,并开创实验测量方法;创立大动量有效场论;发起并领导PandaX实验组对暗物质的“亮度”做出国际最灵敏的测量。 |
工程与材料科技奖 | 黄震 | 64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提出发动机燃料设计及燃烧控制方法,为发动机高效清洁燃烧提供全新途径;突破二甲醚、生物柴油、天然气发动机关键技术,应用于汽车和船海动力;创建电制合成燃料前沿方向,为重载动力提供净零碳排放解决方案,对碳中和目标下车船动力能源绿色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 |
信息与空间科技奖 | 梅宏 | 61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 提出全生命周期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理论,大幅提高软件开发和演化效率及质量;率先开发出“黑盒式”互操作技术体系和平台,突破了信息孤岛数据获取和解析瓶颈,实现了开放网络环境下软件技术革新性跨越,为国家大数据战略重大工程任务提供了广泛应用的解决方案。 | |
海洋工程与海洋科学奖 | 徐青 | 64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担任我国第三代护卫舰和第四代驱逐舰总设计师,在舰船总体设计、联合推进和作战系统集成技术领域取得开拓性创新成果,对提升我国海军装备体系建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驱护舰的跨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 |
生命与医学科技奖 | 贺林 | 70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致力于医学遗传学研究,率先破解遗传界百年之迷,结束中国作为遗传资源大国而没有自己发现和命名遗传病的尴尬局面,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精神神经疾病样本库,推动我国遗传咨询体系建设,为我国和世界遗传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通过对前两届获奖者个人信息的分析显示,获奖者获奖时的平均年龄为64.6岁,8名获奖者中有7人是两院院士,获奖之前多已是功成名就之士,这一奖项的激励功能在于奖励过去,即对科学家前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的承认与补偿。这种激励路径有助于让科研人员潜心科研,并预设一旦做出好成果就有机会得到奖项的承认与合理补偿,不会被遗忘。这一特征体现出“睿远科技大奖”对资历的重视,获奖者在其学术领域内深耕多年,在专业领域内积累深厚底蕴并取得卓越贡献。另外,深入审视获奖者的学术贡献,其考察视角超越了单纯的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及荣誉奖项的获得,更为深刻地体现在他们对整个学科生态、产业结构与理论塑造的深远影响之中。
二、“睿远青年科技奖” 的评选模式与特点
“睿远青年科技奖”是上海交通大学和睿远基金在“睿远科技大奖”的基础上增设的奖项,于2023年9月23日第一届“睿远科技大奖”工程与材料科技奖颁奖大会举行期间启动提名和评选工作,标志着青年奖正式落地。
“睿远青年科技奖”授予“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在应用研究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在科学前沿探索中作出引领性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鼓励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与探索动力,造就位于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原则上获奖人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84年1月1日后出生),每届各领域获奖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人,每位奖金50万元人民币。如无合适人选,奖项可空缺。其设立奖项、评选规则、提名方式、提名人数的要求与“睿远科技大奖”一致。
表2:首届 “睿远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信息
届次 | 奖项 | 获奖人员 | 出生年份 | 身份 | 研究方向/贡献 |
一 (2024) | 数学与物质科学奖 (共同获奖) | 李听昕 | 1989? |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 | 在低维量子材料领域尤其是二维材料莫尔超晶格新奇量子物态研究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包括实验上首次观测到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确凿证据,从而为拓扑量子计算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
刘晓雪 | 1990 |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长聘教轨副教授 | |||
工程与材料科技奖 | 谷国迎 | 1983 |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特聘教授 | 在软体机器人的作动机理建模、结构优化设计、非线性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发明了多款新颖构型与运动性能的仿生软体机器人,为软体机器人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 |
海洋工程与海洋科学奖 | 曾铮 | 未公布 |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副研究员 | 成功研制“上天入海,飞潜合一”跨域航行器“哪吒”系列,率先完成真实海洋环境下海空跨域航行全流程试验,突破百米潜深;首创“冲浪算法”,巧妙解决风浪联合干扰下跨域出水业界难题;为海空立体观测探测、跨介质通信等重要应用领域提供革新性平台。 | |
海洋工程与海洋科学奖 | 王鸿东 | 1989 |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 持续突破舰艇智能控制关键技术,应用于多款无人舰艇,完成了国内首次百公里级自主远航。成果应用于国家首批智能船艇测试场建设,服务多款舰艇智能航行系统的测试验证,为国家海洋安全需求贡献青年力量。 | |
生命与医学科技奖 | 余山河 | 1987?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员 | 阐明了单核细胞的训练免疫和可塑性是调控重大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及肿瘤免疫逃逸的关键免疫学机制,丰富和拓展了固有免疫理论体系,为研发感染性疾病和白血病的临床免疫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及干预策略。 | |
生命与医学科技奖 | 刘珅 | 1983?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教授、行政副主任 | 针对肌腱粘连治疗“无人区”,首次制定了仿生交感神经信号的电刺激抗炎策略,揭示了粘连形成的关键级联放大机理,研发了系列专利新技术、提高了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及新疗法。 |
就激励功能而言,“睿远青年科技奖”是对未来的激励,即对青年科学家近期科学贡献的奖励,以此助推青年人才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绩。从公开资料来看,青年奖获奖者的年龄基本集中在34至40岁之间,这一年龄区间普遍被认为是科研人员职业生涯中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如果得到合理的激励,将会在未来收获巨大的回报,这也是激励功能的边际效应递增区间。这一阶段的科研人员年富力强,思想活跃,但也是生活压力最大的时期,此时如果能得到激励与承认,将使激励功能实现最大化。
三、民间科学奖所折射出的几点发展趋势
通过对“睿远科技大奖”与“睿远青年科技奖”的分析,可以看到民间科技奖的如下三个重要发展趋势:第一,提名制(推荐制)取代申请制。这是国际上重要科技奖项运行的基本模式(如诺贝尔奖),回到中国语境下,申请制的弊端早已成为学术界的顽疾,因此,这种变化是对传统官方科技奖评选规则的彻底颠覆,这种转变意义重大。第二,学术领域选择与奖励力度都呈现出一种比肩国际科技大奖的气度。这是让奖项迅速获得社会影响力的最直接方式,如果获奖者的成果得到确证并显示出广泛的应用潜力,将更有助于该奖项的声誉的放大与积累。第三,奖项对于民间设立者的反向激励功能。这种反向激励体现在奖项对于设立者私人偏好的满足,如“睿远科技大奖”的获奖者只能是交大在职科研人员以及全球校友,不在这个范围内的科学家,即便成果再优秀也无缘获得该大奖,这种设定看似损失,实则对设奖人而言恰恰是实现个人偏好与收益最大化的模式。笔者把这种状况称为情感距离效应,距离越近,情感越浓,因此回报也越大;反之亦然。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今天,为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仅有国家的科技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引入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弥补国家投入不足的现实,同时,不同的资助模式之间也会形成竞争,从而倒逼官方改革科技奖项的僵化运行模式,从而激活官方奖项本应有的激励功能。
【博主跋】本文发在《科学新闻》2024(6),谢谢崔老师和《科学新闻》的编辑老师,合作愉快,这是原稿,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147021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