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忆文
年仅37岁同行突发疾病去世
2025-10-27 08:20
阅读:2318

昨晚在自媒体上看到信息“湘潭大学刘昊霖教授突发疾病去世”,当初还不太相信。然而,今天早上看到各大官方媒体都在报道这新闻,不信也得信了。

毕竟这消息来得太突然了,因为10月24日下午,刘教授还在教室上《Linux系统分析与编程》课程,一直到5点50分下课。然后回家时大概在7点50分左右就突发了心肌炎。10月25日上午9点29分就不幸去世,年仅37岁。

刘教授本科和博士都在四川大学就读,2015年入职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该学院后改名为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他于2024年评上教授职称,在INFOCOMTCTMCToNTPDSTSC和计算机研究发展等CCF推荐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主要从事边缘智能、算力网络、智慧网络和隐私计算等方面的研究。

从刘教授的履历来看,他是一个非常优秀,也是非常努力的人。虽然素未谋面,但因为同一个大方向的缘故,拜读过其发表的学术论文。此外,从年龄上讲,与刘教授是同龄人。听到其去世的消息,心里感觉很不是滋味,感觉有兔死狐悲之感。

自从2024年开始,在网上就不断听到学者英年早逝的消息,也在不断的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从2024年统计的信息来看,已经有41位60岁以下的学者英年早逝。今年的情况更不乐观,到今天为止,统计的人数已经达到81位,将近是去年的一倍。

这个数字大家可能不会感到惊奇,但这些去世的学者绝大多数都是博士。如果将这个数字放到博士群里,这个比例就很吓人。

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内授予的博士学位的人数在130万左右,那么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里已经有81位同行离去,这81位同行去世的平均年龄在48岁左右。而我国人民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9岁。

这就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者英年早逝呢?到底是个人的身体素质问题,还是工作压力过大,亦或者是其它问题呢?

虽然,具体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目前的高校与科研院所都在追求KPI,而KPI的具体的标准,无非就是论文、项目(基金)、帽子、科学技术奖等。在KPI这条指挥棒下,让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疲于奔命。

青年教师实行更严格的KPI制度,在首聘期内没有完成任务,那么就得走人。虽然,老教师没有完成KPI不至于走人,但也会受到惩罚,轻则降岗降薪,重则被转岗。例如2024年”江苏某大学人事处长被打事件的原因也是由于高过的考核要求”,再如今年网友爆料的“女副教授因考核未过被转岗为保安”。

在KPI制度的压力下,很多人为了保住饭碗,不得不透支时间、透支身体去完成KPI。身体透支、加上心理压力,在这双重压力下,人是很容易生病。一旦稍不注意,很可能就会引起致命的后果。

钱财、荣誉与职称,乃身外之物。无论你多么富有,无论你多么优秀,一旦你失去了健康,一切都化为泡影。对于绝大多数人,在这个世界都是无关紧要的。

你在与不在,地球依然会自转、太阳照样东升西落。然而,你确是家里的天,你走了,家里的天就塌了。让KPI见鬼去吧,健康是第一位。

本文于2025年10月27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忆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7932-1507592.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