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忆文
读研写论文这么痛苦,为什么还要写? 精选
2025-10-24 08:47
阅读:5602

近几年,因为自己也带研究生,和学生交流比较多。不少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毕业以后又不搞研究,为什么要发表论文?毕竟发表论文的过程不仅很漫长,而且很痛苦的。就算论文发表以后,自己连看都不看,更不要指望别人看。这样做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有此疑问的同学,大多数都是仅仅将发表论文作为一个硬性完成的任务,并没有理解其实质的内涵。其它学科,我并不是特别了解,但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研究生而已。论文实际并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做科研,写论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学习做人、学会做事的过程,也是把“能力”转化为“品格”的过程。

做科研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

发现问题需要"庖丁解牛"般的洞察力。如何在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抑或者在实际的生产与生活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将“好奇心”转化为“判断力”的过程。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这种发现问题的能力,不仅培养了专业眼光,而且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这对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大有裨益,不会人云亦云,对事物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这些能力将内化为终身受用的思维品质。

分析问题需要抓住事物的本质与核心。分析问题不能简单的经验,不能凭感觉下结论,更不能用个例代替统计,需要严谨的论证。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塑造出严谨的思维习惯。这要求做人要诚实与自律,做事需要专业与规范。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对今后的工作与生活是大有裨益,遇到问题不仅仅凭感觉就下结论,会利用现有的知识,找出问题的本质。

解决问题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科研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帆风顺、一步到位。往往需要不断地假设、不断地探索,反复的验证,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与失败在所难免。那么如何处理这些挫折与失败,是放弃还是继续坚持?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同样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的事情,如果事先培养好应对这些事情的能力,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将会轻松不少。

总结问题是表达问题的尽情展示。论文是总结与表达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如何将晦涩的问题浅显易懂的展示出来?如何将科研故事讲好?如何选择一个好的标题?写论文的过程,都在不断地训练结构化思维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表达方式。

此外,科研的过程并不是孤军奋战的过程,而是需要与人沟通,与人互动。最直接的沟通对象就是导师、同门与审稿人。如何与导师相处?遇到困难时怎样寻求帮助?如何处理同门的关系?如何面对审稿人的刁难与质疑?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锻炼了沟通、协助的能力。

总之,如果仅仅将写论文作为一个硬性的要求,那么写论文无疑是痛苦的。换种思路,从做科研、写论文,到与导师、同门、审稿人的沟通,每一步都在锻炼我们的能力,那么读研的过程将会变得更加顺畅,将会更有收益。

本文于2025年10月8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

相关专题:导师与学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忆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7932-1507219.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