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查询到自己被录取研究生的那一刻,心里美滋滋的。毕竟无数披星戴月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但随着研究生生涯的开起,发现现实与想象中的并不一样,用网络的一句流行语概括比较贴切,那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回首研究生生涯,最刻骨铭心的,往往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那些让人彻夜难眠、满腹委屈甚至怀疑人生的瞬间。通过自己的经历与所见所闻,分享一下读研期间最痛苦的十件事情。
第一,毕业焦虑是每个研究生都绕不过去的坎。实验数据迟迟不理想,论文改了三次仍然不过。导师一次次打回去,并直接对我说:“你这个状态,毕业都悬。”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邮件,期待导师能给点好消息,但每次都是修改意见和批评。
最痛苦的一次,是离送审还有一个月,我的实验数据突然出了问题,之前所有的结果都无法重复。导师要求我重新跑实验,而时间根本不够用。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三点,最后终于赶在答辩前把论文凑齐,但回想起那段煎熬的日子,真的像在地狱里挣扎。
第二,投了将近百份简历,依然没有offer。读研期间,我一直以为“研究生学历”会让我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结果现实狠狠打了我的脸。最后一年,我开始投简历,但投出去的百份简历几乎石沉大海,偶尔收到面试通知,但却没有拿到offer。
第三,论文投稿一直被拒。读研期间,投稿是无法绕开的任务,而第一次投稿被拒的经历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是一篇我耗费了半年时间完成的文章,投稿到某期刊后,满怀期待地等了几个月,结果被拒。随后一直改投,要么初审被拒,要么送审后被拒,让我一度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科研,甚至想要放弃写论文。
第四,数据丢失,几个月的努力化为乌有。有一次,我连续三个月的数据分析,结果因为电脑硬盘损坏,所有文件都丢失了。那天,我试了各种数据恢复软件,但都无济于事。导师知道后没有批评我,但语气里的失望让我更加愧疚。之后,我每天加班到深夜,把之前的实验重新做了一遍,但内心的崩溃却无法弥补。
第五,项目进展慢,导师催得要疯。导师对进度要求很高,但实验总有不确定性。有一次,导师连续几天打电话催进度:“你这都多久了,还没出结果?”那段时间,我天天加班,但越是着急,实验越是出问题,压力大到晚上睡觉都梦到被导师批评。
第六,在组会被“现场吊打”。研究生期间,每周的组会是我最害怕的事情之一。有一次,我汇报实验进展,逻辑没理清,PPT也做得很敷衍。结果导师当场发火:“你是不是连自己在做什么都不知道?
第七,论文写了半年,导师轻描淡写就说“重写”。第一次写论文时,我花了整整半年,连标点符号都反复推敲。结果导师看了一眼,说了一句:“思路不清,重写吧。”我当时心里五味杂陈,既想发火又不敢,只能默默回去改。
第八,和导师的沟通“鸡同鸭讲”。读研期间,和导师的沟通是一门艺术,有时却像是“鸡同鸭讲”。记得有一次,我试图向导师解释我的实验思路,但导师一直打断我:“你这个思路不对,应该这样做。”然而,他描述的方法我完全听不懂,但又不敢追问太多,只能硬着头皮去猜。结果,实验失败了,反而被批评不够用心。内心真的是满满的无力感。
第九,实验室“内卷”,感觉自己永远落后别人。我们的实验室里,有几个师兄师姐特别卷,周末都泡在实验室里搞研究。而我总觉得自己效率低,实验也总是出问题,和他们一比,永远像个失败者。有一段时间,我甚至不敢去实验室,怕被导师拿来和别人对比。
第十,被导师批评“你写得东西连小学生都不如”。将开题报告给导师审阅,导师看完以后,就说了一句你写得东西连小学生都不如,逻辑混乱,语句不通,逗号一逗到底,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等。
总之,读研的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总总的问题,有些时候让你感到崩溃,让你陷入深深的焦虑和迷茫,甚至感到怀疑人生。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痛苦终会过去,而那些苦难会变成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本文于2025年2月23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忆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7932-150413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