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忆文
为什么高校同事之间很冷漠? 精选
2025-7-16 14:04
阅读:1309

网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体制内人际关系很冷漠?”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体制内,特意查了体制内的含义。“体制内”主要指的是在公共部门、政府机构、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等具有稳定职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单位工作的人员。

高校是属于事业单位,所以目前也算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且已经工作多年。对于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有切身的体会,可能的原因如下:

第一,工作的方式。绝大多数高校的专任教师的工作方式比较自由,不要求坐班。这意味着没有课的时候,可以不来学校。所以,同事之间的交流不多。只有在开全院大会的时候人才会比较齐,但由于是开会,基本也没有交流。虽然工作很多年,但有些同事还没有认全,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说过。

第二,职业发展的成果基本只认个人。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特别是职称的晋升对科研成果的认定基本对成果的单位和排名有详细的规定。对于学术论文,基本只认第一单位第一作者或者研究生第一作者导师第二作者的论文。对于项目特别是资助面比较广的项目,比如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只认主持人。

第三,同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在职称晋升、评优、基金申报等限额申报的项目,同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经常在网上看到在申报这些项目的时候,就有人站出来举报,导致同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

第四,职称高的老人觉得高人一等。这个情况是存在的,但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是比较多,这里仅举一例。刚工作时,必须担任班主任。担任班主任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监考。

记得有一次和某教授一起监考。该教授是主考兼第一监考,因为课是该教授上的,我只是第二监考负责配合她的。监考过程中遇到一个学生同时需要考两门课程,他先去参加另一门课程的考试,一个小时以后在来参加这门课程的考试,然后还要延长考试时间。

在考试结束以后,该教授基本上以命令的口气和我说,要我单独留下来为这个学生监考,然后考试完以后将试卷送到她的办公室。说实话,要是好好说的话,我可能会干,但她觉得她是教授就可以命令我,我直接拒绝了,凭什么呢?

第五,年龄与性格原因。高校工作的人年龄相对都比较大,哪怕刚毕业的博士也有27岁左右。年龄越大,经历的事情越多,就会越成熟,就会减少无效的社交。此外,个人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内向行性格,不喜欢社交,那必然交流就会很少。没有交流,关系冷淡是正常的。

第六,研究方向的差异。虽然都在同一个学院工作,但每个老师从事的研究方向不一定相同。这就决定了无法在专业上进行深度的交流与探讨。再加上同事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对一些通用的事情的观点可能也南辕北辙,交流私事或者通用的事情时会存在一定的顾忌。

第七,小团体的存在。高校内部往往存在着“圈子文化”,即基于师生关系、地域背景、学术流派、利益等因素形成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内部成员间的紧密合作,但也可能导致对外界的排斥和封闭,不利于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总之,高校同事之间的冷漠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只有认清这点,明白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这样才得活得更通透,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喜欢的事业当中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忆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7932-149391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