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的寄语
广州中医药大学曾庆平教授的一篇博文<<教你如何用专利赚外国人的钱 >> 引发了 J 兄有关“上海生科院开发的抗癌药物多半是大分子的蛋白类药物”的推测而我则以为是小分子药物的可能性要高。观点迥然不同, 供有兴趣的博主共同讨论, 共同进步。
在和 J 兄的几次交流中, 我真切感受到与 J 兄一起切磋心情之舒畅愉快, J 兄不愿露面, 我尊重也理解! 但 J 兄的各种观点表明, 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 都是一位值得我尊重有加的学者,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这位戴着面纱的长者在我的 <<科谱: 花粉过敏兼答友人>> 一个回合的讨论后, 就要称他为 J 兄的原因。此前, 我从不曾见到 J 兄这个 ID 在我的博文中有任何评论, 而我已经到此为止发出的博文也有几十篇了。
言归正转, 我已经在曾庆平教授的博文评论中谈到了为什么我认为是小分子的理由, 无须重复。但细心的您一定会发现, 我挑的是大分子蛋白质治疗癌症的困扰, 而不是讲的小分子治疗癌症的优点。仅就优点而言, 根据我收集整理的癌症相关领域的论文, 也完全可以写成厚达数百页的书, 但这不是我目前有精力来做的事情, 在我看来, 好象也无此必要, 毕竟不是我目前研究的重点内容。
而我在这里今天要谈的恰恰有很强的针对性, 针对谁? 针对那些现在处于求学阶段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针对什么? 针对植物学研究领域。前些时候, 北京大学饶毅教授先在报刊后在科学网发表了一个“医学与植物生物学关系极小” 的观点。我先后就此观点两次发表博文<<反对饶毅老师的一个观点>> 和 <<与饶毅教授商榷>>, 虽然有少数点击和一些读者评论, 但两次都没有很特别强的反响, 没有形成很好的讨论。
我今天又一次趁此机会把它们搬出来, 供大家讨论和争论。实际上这两篇博文也只挂了个牌子而并没有涉及特别的实质性学术内容, 仅仅适合于普通大众消除高知名度饶毅教授的观点可能带来的对植物学学科发展的不利 → 应是我的初衷。
今天, 就着 J 兄和我所持的不同观点, 正好我可以谈一点稍微实质性的内容, 但仍然局限在科普范畴。我为什么看好植物学? 我为什么要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家落户?
目前, 已经分离鉴定有特定化学结构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有超过10万种, 约涵盖25万种植物。常规意义上讲, 基于技术手段或植物资源本身的可接近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更多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可能并不为人所认识, 迄今可能还睡在大自然的植物王国中, 有等待科学家们去发掘。
人们不竟要问为什么植物界为有这么庞大数量的小分子的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 我这里供您一个参考答案 → 植物不同于人类, 也不同其它动物, 它们在自然环境中面对天敌, 无法逃跑。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考虑, 植物基因组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强大无比的威力来产生抗敌包括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微生物、线虫、昆虫、甚至动物发动的攻击。
植物学家清楚地知道, 也包括我本人近几年来在植物疾病抗性领域的研究表明, 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免疫系统, 比如至关重要的细胞膜表面分布的免疫受体, 在动植物中就有相当高的保守性。虽然与其相对应的受体的感受机理并不相同, 虽然各对应受体所涉及下游信号传递链条上的成份有差异, 但我们仍然发现有不少保守成份的共性, 如 MAP KINASE CASCADE 的大致框架的一致性, 这一方面最为突出的贡献莫过于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教授 JEEN SHEEN 和她所培养的杰出的华人科学家 PING HE 教授和 LIBO SHAN 教授夫妇所做的工作。
在已知的高效抗癌药物中, 您一定对紫杉醇耳熟能详, 为它的化学合成喝彩的同时, 您可曾想过它在植物中的发现过程? 在其它的高效治疗疾病的药物中, 我想您对青蒿素无论如何也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 但我想问您, 您知道它主要分布在哪种植物中吗? 您是否又知道它们只是为数达10万余种已知植物次生代谢物小分子中的两个杰出代表而已呢? 我也想问您, 是否怀疑还能从天然植物资源中发掘其它的抗癌症药物用于化学合成从而走上一条既不破坏植物资源环境又能给人类医学作出杰出贡献的小分子化合物?
我自己所持的看法是: 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应该在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小分子上下功夫, 夸学科攻关, 形成涵盖资源植物学、植物化学、植物遗传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小分子化学合成以及以模式动物研究为集团的学术共同体。如果说,前面的博文, 我谈到了我带着梦想回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那这里我要告诉您的是我的梦想 → 我将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样一个平台, 用我余生的精力来和志同道合的同聊组建这样一个科学共同体。
有科学网博主在前文中的评论中谈及希望我回去后能发表SCI文章的事情, 毫无疑问, 我要带领的团队有发表高水平的SCI文章的压力, 我也坚信我自己目前基础上的工作能够带来相对还算漂亮的高影响因子的SCI文章。
但这不是我的梦想, 发表这样的文章固然重要。我更认为, 我应该利用自己现有的基础以及自己的努力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各界同聊携手共同建设好我上面提到的这样一个学术共同体而培养一批能发表比我更高水平SCI文章能力的学生。
这样的梦想, 固然很美, 但要求我们具备有的足够的能力, 也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需具备有上述各学科所必备的技术素养。所以做为一位小同学们前面的老同学, 我建议您在学好植物学的同时, 加大对小分子化学方面的技术储备, 走交叉学科的道路, 您的明天是光明的。
听了我的鼓动, 小同学的您还是认同饶毅教授的观点还是认同我这位要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的老同学的观点?
最后, 热忱欢迎科学网各路看官发表各种言辞激烈的高见, 如果您有有内涵的观点或建议, 我事先向您表示敬意! 我本人不希望变成陈章良先生第二: 他因上个世纪90年代积极发表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的观点, 而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学子的学业择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现在生物学界糟糕透顶的就业行情而遭遇一批学生在网络世界的“痛扁”。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5582-67128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