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专业领域是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科学网里的周彬彬同学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在法国攻读我这个学科领域的博士学位, 算是小同行。他来信问到我下面的问题。我在征求彬彬的意见并同意后照登如下:
李老师: 关于用植物模式研究动物病原菌这一块,我一直都有一些疑惑。据我从文献上了解,到现在为止,成功的植物―动物病原相互作用模式,有三个成功的体系:Pseudomonas aeruginosa - A. thaliana、Enterococcus faecalis - A. thaliana、Staphylococcus aureus -A. thaliana(见附件), 但是最终发现,除了AUSUBEL老爷子的Pseudomonas aeruginosa - A. thaliana体系还在继续研究以外,其他的两个体系都没有见到后续的研究了。
我本来对这样的交叉体系很感兴趣,本来想着慢慢向这个方向转移。但是很快发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没有人继续研究这两个体系?后面这两个体系都是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 Vivanco, J.M(http://lamar.colostate.edu/~jvivanco/index.html)倒腾出来的。
就像他所在的系一样,可能他本人不做这一块,所以就没往下做,但是为什么别人也没有人接着做,我想应该有我自己没有看到的原因?意义不大?(例如有与线虫互作的模式存在,但是我觉得植物模式应该有它自己的优点)还是难度太大?一直没有想明白。
彬彬, 我的推测是学界对这两个另外的体系不以为然是一方面, 另外Vivanco, J.M的数据可能也有人怀疑, 他有造假撤文的经历, 如果我没有记忆错的话, 是和AUSUBEL一起的一片NATURE文章, 谈根系微生物方面。
要知道一个PI自己建立系统而没有继续往下挖, 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钱, 为什么没有钱, 写的申请行家不认可, 否则PI会用别的钱来搞这个继续发文以获得进一步的FUNDING, 所以我更多的是推测不是难度问题, 而是能挖出什么新东西, 有AUSUBEL的体系在, 他家的能挖大东西难度就大了, 挖出一点UNIQUE的东西能出文章, 但对整个学界的价值就有限了, 所以别的PI也不太愿意跟, 要跟的话,恐怕也选AUSUBEL的体系。
就像您说的AUSUBEL老爷子年纪也大了,应该也不会招新人了,再加我自己也清楚,凭我现在的水平,也基本进不了这类超级大牛的体系。只能走您在博客中建议的“分步路线了”先找能给自己学术能带来提升空间的研究小组。 这些小组通常集中在还没有完全成名的教授, 啊毛啊狗, 象我这种人。这就要看您自己的判断能力了, 谁是领域中的上升之星? 什么样的课题是好课题? 好好混整几年, 您有了势力再挑大老板机会就有了。这个对判断力的要求之高啊,我现在也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希望能早点找到,不知道您在判断谁是领域中的上升之星? 什么样的课题是好课题? 这两个问题上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
这个确实取决于你个人对科学的直觉感知, 哪个问题是科学领域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个人有个人的判断, 这和个人阅读文献参看领域内的最新发表文章, 还有开会的讨论等等都是密切相关的。
实际上是你要能做到带着自己的科学问题去找人的事, 比如说我自己现在立的大方向是如何从植物生长发育角度这个大背景上来了解植物疾病抗性, 而不是单纯地从疾病抗性本身来做, 这方面做的人很多, 成名的也有不少了, 出头难, 必需有自己的科学眼界的问题, 跟综别人的研究, 成不了名。所以我之所以能获得这里职位的前提, 因为他们认为我提到的问题是属于新方向, 有前途。当然我现在也准备回去, 也是因为我在这里的钱太有限, 搞不大, 与我的抱负不匹配. 赶紧在这个上面出新东西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们已经积累了一批数据, 但文章还憋在手上, 想等等。
所以我注意谁是新星不是看文章发在哪里, 而是看这篇文章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科学问题, 和我自己的科学问题有多大相关性, 涉及自己专业领域文章我也不是乱看, 没有那么多时间, 而是看那些文章跟我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相关的, 博士生毕业的标准是什么, 找到一个自己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来找博士后导师, 而这个问题的好坏就决定了你未来在学界的命运。所以一句话, 等到你博士毕业时, 一定要能找一个自己认定的好问题, 才是出路!
补充说明一下:我们这里谈到的AUSUBEL 是哈佛遗传学教授 FRED AUSUBEL, 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学生或者学者没有哪个不知道他的大名, 可以看看他参与主编的红本大作。我没有细数他老人家带出了多少教授, 光大名鼎鼎的就有我自己的博士后导师英国皇家院士JONATHAN JONES, 美国科学院院士JOANNE CHORY和XINNIAN DONG。
尽管我们都反对 “医学与植物生物学关系极小”,但是他们之前确实大多只停留在相互参考方面,但是真正像Pseudomonas aeruginosa - A. thaliana这样的直接研究的体系却不多。尽管不少牛人们(密歇根的Shengyang HE,北卡的Dangl,杜克大学的Xinnian DONG)都在说自己的研究对人类医药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也都获得了NIH,HHMI & GBMF这类医学相关基金的资助。但是我总觉得有点底气不足。不过也是个好现象。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植物学才会出现更多直接和医学相关联的研究。
我们现在手头的工作就能说明, 我们在憋大文章呢, 是回去后发文章, 还是在这里就发文章, 涉及到一个非同寻常的植物蛋白的功能, 在动物中也有同原基因, 只是按照常规办法找不到这个动物基因而已, 而动物中的功能研究也不透彻, 也不好研究, 人家就放在那里, 而我的博士后来了后, 和我一起对这个基因做了大量的研究, 现在钱紧张, 我又想整大文章, 所以申请欧盟经费, 但你知道, 欧洲人对中国人内心上是排斥的, 拿到钱也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西北农林来找我回去, 有钱资助我的大想法, 就这么定了, 如果我成功了, 跟我的学生博士后也就成功了, 因为这个基因可以放大到整个生命科学体系中来研究, 是完全不同类别的蛋白, 要解决的问题多得不得了, 符合一个好课题的特征, 解决一个问题而同时又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 而我的学生也能带着自己的问题由这个基因出发做到不同层次。
补充说明一下:医学与植物生物学关系极小是饶毅教授提出的观点, 我对此观点有不同看法, 在另外的博文, 感兴趣的您, 可以移步参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5582-654809.html。
有了我给的回复, 彬彬很快就回复他的邮件:
谢谢李老师这么快就给我回信了。连看了两遍,还是很激动,总算了解了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以前还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向呢。Vivanco, J.M确实有一篇和AUSUBEL一起的nature文章《Mediation of pathogen resistance by exudation of antimicrobials from roots》当时就没有发现是一篇已经被撤稿的文章,听您这么一说,赶紧去nature的网站看了看,发现确实在2011年3月就撤稿了。看来以后看文章要仔细了。不能一见自己感兴趣的,就立马下下来看。我现在都有种给nature编辑写信,建议他们以后对于撤稿这类提醒,应该高亮出来。哈哈~
您说的:单纯地从疾病抗性本身来做, 这方面做的人很多, 成名的也有不少了, 出头难。这个点在我对这个领域有了些了解也就发现了,这个出头确实很难,而且这一块成名的华人也很多,有的时候,我都跟别的专业的朋友聊天,总自我调侃:看来我们国家确实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吃饭问题啊,做我这抗病、增产、保收的华人,牛人咋这么多呢?早知这样就去马普做蚂蚁去了(当年联系老板的时候,马普有 个年轻PI,当年PNAS发了篇封面文章,做蚂蚁胸口自养真菌分泌抗菌肽抵御外来微生物的侵害。希望我跟他做蚂蚁,我还幼稚的嫌弃人家做的太冷门了,怕以 后没前途,后来才发现,做学院,冷门也是一条路啊,年轻不懂事害死人,汗颜)。
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经过您的点拨知道了大概以后朝个方面使力了。顿时心情都开朗了很多。真是非常的感谢。
看到彬彬的回复, 我马上回应:
那我不客气地说, 等着你成才的那天!
有志者, 立常志
无志者, 常立志
真心希望彬彬能利用留学基金委员会给予的4年资助学到真本领, 将来能回报得了国家的培养! 其他读到此文还在念博士或者准备攻读博士的朋友, 您能否从我对彬彬话语中读出点您想要的东西?
附件(参考文献):
1、van Baarlen P, van Belkum A, Thomma BP.(2007)Disease induction by human microbial pathogens in plant-model systems: potential, problems and prospects
2、Prithiviraj, B., Weir, T., Bais, H.P., Schweizer, H.P., and Vivanco, J.M. (2005) Plant models for animal pathogenesis. Cellular Microbiology 7:315-324
3、Jha, A.K., Bais, H.P., and Vivanco, J.M. (2005) Enterococcus faecalis Mammalian Virulence-Related Factors Exhibit Potent Pathogenicity in the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model. Infection and Immunity 73: 464-475
4、Prithiviraj, B., Bais, H.P., Jha, A.K., and Vivanco, J.M. (2005) Staphylococcus aureus pathogenicity on Arabidopsis thaliana is mediated either by a direct effect of salicylic acid on the pathogen or by SA-dependent, NPR1-independent host responses. The Plant Journal 42:417-432
相关专题: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5582-66934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