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苏庄村要编纂村志,借此写些有关老家的短文,即“故乡好”系列博文,这是第1篇。
中华文化,是一点一滴集合成的。包括我们常听说的某县的县志。但极少听说过村志。我老家是河北省元氏县苏庄村,今年8月,我收到老家发来的信息,说是上级要求每个村都要编纂“村志”, 我认为这也是在做弘扬中华文化的事,非常赞成。我除了把所掌握的有关苏庄村的资料发回去以外,还想借此写一些对家乡的记忆和感想。就是上面说的“故乡好”系列博文。
我1940年1月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苏庄村。尽管可以说14岁以后一直在外地:即14岁到50里外的县城读中学,20岁到沿铁路线长度有近千里的天津上大学5年,分配到在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后,先去山东搞“四清”1年,后在北京成家并工作4年后,我们研究所搬迁到陕西5年,又搬迁到四川10年,1984年单位又搬到天津已经42年了。但是“老家”像块巨大的磁石时刻紧紧吸引着我的心。不管是在祖国首都北京,山东荣成的海边风光,还是关中最好的县之一的陕西省三原县,天府之国的四川,但在自己的怀念程度方面,与老家相比都差十万八千里。
我老家所在的元氏县,自从赵国国王的一个叫“元”的公子负责管理此地、从此叫作“元氏”后直到现在。已经申请成功为千年古县。上千年来发生过很多历史事件。如三国时期的赵云虽然不是出生在此地,但他开始服役的常山郡在元氏县内。韩信用计最后打败赵国的地方是元氏县现在叫 “韩台村”地方。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被王莽追赶的饥饿难耐、精疲力尽、走投无路时,是一个正在犁地的农民让他躺在墒沟中,上面盖了一层簿土,并对王莽的追兵说此人向某个方向跑去了,骗过追兵,救了刘秀一命,并把妇人送来的饭菜都给刘秀吃了,说自己还可以回家再做。刘秀特赐他的村庄叫黎(犁)村。
我们苏庄村在封龙山脚下,上世纪7、80年代听老家的人说,省里一些人到封龙山考查后,说封龙山是河北第一名山,自己当时有些诧异。因自己虽然在封龙山脚下长大,没有感觉封龙山有太大了不起。现在看来,封龙山确实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深厚。不大的封龙山,其历史文化遗存、遗迹、遗址、传说、典故,即使不上百,也肯定在50个以上。我后面写的博文会介绍一些,当然只是与苏庄村关系密切的几个。
我所写的很多事情尽管是7、80年前的事了,但老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抗日风火中的英雄故事,村里的风土人情,父母亲很多言行,仍是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
我写此系列博文,从大的说,这也属于弘扬中华文化的范畴,尽管其作用微乎其微。写这些记忆,与我准备思考的中医实质相比,后者的意义会更大,但是后者我不去做,总会有人去做。而前者我不去做,就永远没有人去做了。毕竟我已经86岁了,说不定那天一得病,记忆就全无了,所以先写一些这方面的内容,这对我来说是留住记忆。对于各位老师,若想了解一点有深厚文化底蕴、为抗日战争做出不少贡献的一个小山村的真实情况,可以随便看看或作点参考,期望老师们的多多关注和支持。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范振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5458-150841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