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现在说一下我的在家”床旁监护”。
我的在家床旁监护是从经验和教训中得到的。我老伴患高血压很多年,需要经常测量血压,原来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后来买了电子血压计。
上世纪90年代,我完成负责起草制定我国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监护电极)的国家医药行业标准,并研制出心电电极性能测试仪、及在全国质量检测单位和电极生产厂家广泛使用以后,由于对这种电极的性能了解和具有这种电极性能测试的方便条件,我的一个学生就出去建立了一个这种电极的生产厂。我也参与了他这个电极厂的创建工作。该厂除生产电极以外,我们还研制生产了床旁监护仪使用的血氧饱和度传感器。知道血氧饱和度是个很有用的生理指标,它的测量很科学。新冠疫情期间见到单独的夹子形式的心率血氧测试仪,就买了1个。
虽然早已有了这两种小仪器,但从来没有去想它们与家中的重病病人会有多大关系。
去年9月老伴患重病,住院20多天出院后,在11月1日凌晨3点左右,病情又突然异常严重,我用心率血氧仪对老伴进行测量,结果是心率每分钟136次左右(她的正常心率为60次左右),而且波形非常不规则,我断定是严重房颤。于是赶紧把儿子叫来送医院急诊室。第二天开始血液透析。
今年7月初,老伴病危,医生说是体内水多引起。我发现她当时的血色素为59,血氧饱和度只有84。于是我认为她的病危除体内水多这一因素外,可能与贫血和血氧饱和度太低有很大关系。从后来的治疗说明确实如此。
在那半年多的时间内,我老伴大约一半时间住院,在住院期间,基本上都进行床旁监护。
在出院后,我每天随时测量她的血压,以及用心率血氧仪随时测量她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并仔细看她的心跳波形。由于每天测量很多次这些指标,有一天突然想到这不就是在医院进行的床旁监护的基本指标吗,于是我把它称作在家“床旁监护”。
我现在的具体做法是:由于这5个多月老伴的病情稳定且有所好转。测量次数有所减少。每天测7、8次血压,测10来次心率及血氧饱和度。除定时、定量吃长效降压药以外,出现血压偏高或太高就加吃速效的降压药。出现房颤就吃治疗房颤的药,血氧饱和度偏低时就吸氧。她健康状况的好转虽然没有我期望的快,但确实是越来越好。
若是我从去年9月就能对老伴进行在家“床旁监护”,就有可能避免她的两次病危。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范振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5458-146424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