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知道,师生关系是古今中外经久不衰的话题,“科学网”上也有很多相关的博文。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如何相处,不能强求一律,但无论如何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规则和要求。我自己也经历过硕士生和博士生阶段,与导师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另外在我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最后一年选聘兼职担任87级研究生的年级主任时,与不少研究生有过交流,听闻并见识了很多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恩恩怨怨;再后来我自己招收培养了三十余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在努力维护好与研究生的关系。无论如何,研究生选导师以及如何与导师相处,都是需要用心维护的。我这里想通过回忆与我的导师的点点滴滴,从双向奔赴、基本要求到双向维护,聊聊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处理。
1 研究生与导师的双向奔赴
“罗卜青菜,各有所爱”,能为师生也应算有缘分。师生关系首先体现在导师与研究生的互选,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20世纪80年代的单向性,再逐步到双向选择,以及后来不断变化的多向选择。
(1)单向性
单向性指的是学校公布招生目录,考生选择某一学校和专业报考,研究生和导师事前几乎没有交集。20世纪80年代初就主要是单向性。1983年我大学毕业前,报考中国农机院某方向的硕士生,所报考的导师只招1名,我因考分没有竞争力而名落孙山。大学毕业分配在企业工作两年后,我因仰慕江苏工学院(现江苏大学)农机专业的学术地位,经大学同学的鼓励,1985年报考江苏工学院的农机设计制造硕士研究生。通过挑灯夜战的努力,获得了面试资格。但导师的确定对我却是“盲盒”,当时面对数名面试考官,也没有题外的交流,面试结束即速回单位上班,入学后才知道录取我的导师并不是我报考的导师。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很好的硕士导师,师从冼福生教授开展植保机械研究。冼老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20世纪50年代参加苏联研究生班学习,在农机电测领域享有盛名,且在农药静电喷雾技术领域潜心研究很有造诣,他为人谦和,非常关心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我们师生关系融洽,硕士研究生的经历对我后来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双向性
双向性选择指的是考生可以自主联系导师报考自己喜欢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导师也可以寻找并考查动员考生报考。我1989年读博就是双向性选择,当时我硕士毕业留校在研究生部工作,而我的硕士导师冼福生教授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需要人手完成农药静电喷雾相关内容研究,鉴于我的硕士论文方向与基金项目一致,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因此来动员我报考博士生。我遂决定报考,这就是顺理成章的双向选择,然后我师从高良润教授,而冼福生教授承担日常指导工作,并配备了罗惕乾、杨诗通、钱启平等教授组成强有力的指导小组。高良润先生毕业于中央大学机械系,是1945 年中国农业工程公费留美 20 人之一,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学位,1981 年当选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出版的教材、论文、译著、词典、手册、标准、史志、百科全书等超过 2500 万字,植保机械是他的主攻研究方向,始终如一关心植保机械领域的科研和产业的发展,在植保机械学术界和产业界德高望重。因此我能在高良润教授和冼福生教授等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植保机械研究,而且我毕业后始终坚持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实践,这让我从科研工作的懵懂渐入成熟,从科研上的浅薄变为学有所长。
(3)多向性
多向性选择则是导师和考生之间的关系确定有很多可能性,影响选择的偶然性因素不一而足,有时候会处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境地,如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调剂可能性,录取以后还可以更换导师和更换专业,多种可能并存,需要考生快速决断。近年来,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当然,优秀的导师挑选到优秀的学生,这是最幸运的双向奔赴。但通常优秀的导师也会找不到足够优秀的研究生,或者优秀的研究生也会找不到比较满意的导师,只要相对满意,就很正常。甚至也会遇到有课题但不需要人,要人的又没经费,既要人而又有经费的,导师或考生互相不满意,这就比较难办,只好继续多向选择,或者将就接受。
2 从《礼记》谈对导师与研究生的要求
《礼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是对师者的要求,但同时也蕴含着对学者的期待。师者,所谓“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而研究生初入师门,“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如何在相对陌生的环境汲取知识,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要“继其志”,以收获满意精彩的高质量学位论文。
(1)关于导师
导师应该起到研究生未来科研生涯活动第一引路人的作用,其言传身教非常重要,影响会很深远。首先导师必须师德为要,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学术规范和公序良俗;然后导师需要有敏锐的创新意识,不断激励和鼓励研究生开展具备一定前瞻性和挑战性的学位论文;同时导师需具备严谨而系统化、体系化的培养研究生的规划思维,不能出尔反尔,反复折腾研究生;导师还需要有“与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境界,对研究生的求知探索,要倾力解惑授业,关键问题及时点拨,不要留后手,“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很正常的规律,要非常期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研究生的成功是导师最大的成功,甚至是一生的荣光。
我的导师高良润先生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60 余年,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言传身教、润物无声,扶植一代代年轻人深入开展研究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桃李满天下,而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也要为人师表,当学生们采摘教学科研果实时,其中融入了高先生等导师身正为范的谆谆教诲和潜移默化。在我攻读博士学位的科研与论文工作关键环节,高先生常能给我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和指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记得1991 年博二时,我利用当时亚洲最大的排灌试验大厅开展静电喷雾试验研究,时值春节假期,高先生亲临试验场地,关心试验进展和存在问题,指点迷津,给我以很大的鼓舞。我在参加庆祝高先生九十华诞活动时,听到时任江苏大学党委书记用四个“道”来概括高先生的德高望重,“为人之道真诚谦和、为师之道身正为范、为学之道淡泊名利、为校之道爱校如家”。
(2)关于研究生
对于研究生,首先要有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我一直觉得责任意识是研究生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品格,而规则意识是研究生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然后研究生需要有理想的规划目标,比如定一个大目标,再定几个小目标,循序渐进;当然研究生需要强化自信,努力培养自己创新的好奇心,并使自己具备一定反叛性的批判性思维;最后研究生需要在敬畏前人科研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富于激情,勤奋努力。
导师的支持和指导是很重要的因素,但要真正取得成果,肯定离不开研究生的勤奋努力。我的硕士论文属于自选课题,需要购买较为昂贵的仪器并从零研制试验台,冼福生老师非常支持,既保证了经费,还能经常关心课题进展,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也还记得在我研二时第一次见高先生的情形,已年届花甲的高先生专程到我正在准备开展农药静电喷雾研究的试验台前。要知道作为中国植保机械研究的学术泰斗,从我刚入江苏大学时感觉高不可及的大人物,现在站在面前,刚开始我有点紧张,但高先生平易近人,非常亲切地询问试验安排和工作进展,并简要指出国内外植保机械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还特别提到静电喷雾研究的重要性,勉励认真开展研究工作。我没能忘却这些经历,也一直激励我努力在植保机械领域的勤奋学习与学术深耕。
3 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的双向维护建议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性格差异、价值观念不同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不能过分强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导师和研究生要建立起正常且深厚的师生关系,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有必要保持长者与晚辈、师傅与徒弟的关系,当然保持合作关系与朋友关系也是很可取的。我结合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过程和后来自己招收指导研究生的经历,从人格的平等性等不同视角谈谈导师与研究生双向维护的三对关系,即从尊重和自重、情商与智商、理解与妥协等处理好师生关系。
(1)尊重和自重都重要
关于导师的尊严。导师务必要敬畏师德,坚守道德底线,爱惜名誉,要自我克制,赢得研究生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戴。当然导师也要谨言慎行,因为在当今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发现者和消息传播者,你的声音图像、聊天记录都是有迹可循的。说得极端点,当不愿甘为“小绵羊”的受害研究生觉醒的时候,这些都会成为证据。
关于研究生的自尊。研究生要自重自爱,尊重自己的人格,诚实守信,对自身行为负责,别让个别无良的导师有隙可乘,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近年来的网络上,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负面消息总是不胫而走、沸沸扬扬,在教育界、学术圈引起高度关注,使得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显得愈发微妙。网传某学校男博导与女博士生组合,导师违背了教师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丧失自己的尊严,属于非善也,研究生没有自我尊重,也不善。这算是不和谐的“双向奔赴”,互相辜负了自己的尊严。
(2)情商与智商需并重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主要反映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科研能力和律动能力等,是衡量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主要反映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是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标准。
导师的情商很重要,年长的导师往往会原则性强于灵活性。导师严厉是对的,但导师既要严以律己,也要从宽容与信任的角度,平衡好批评与表扬的关系。同时导师要注意日常的言谈举止,不能动不动就骂人,颐指气使,更不能采用侮辱性的恶语相向,否则可能会造成研究生的抑郁,后果会很严重。导师可鼓励研究生组队参加诸如“挑战杯”竞赛等活动,来提升和维护研究生的尊重他人、敬重规则、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情商。
研究生也不要过于“玻璃心”而批评不得,特别要培养自己的坚强性格。导师的批评可能是为了你更好的成长,研究生可从自身分析原因,换位思考,努力维护好正常的师生关系。现在多数家长特别关心子女的智商,这很正常,但,高智商而缺乏一定的情商,会出大问题的,如个别家长存在过多干涉已成年研究生学习的情况。另外,导师对于个别研究生的不诚信、不尊重人、过于利己自私、不遵守纪律规矩、时间观念差等低情商问题,往往都是深恶痛绝的。
(3)理解与妥协要兼顾
要理解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由于天资差异、能力大小、背景不同,师生之间存在一些矛盾是很正常的。出现矛盾,要从双方角度,着眼于化解矛盾、解决矛盾,而不能扩大矛盾、激化矛盾,必要的妥协对双方均有利,通俗些就是“各取所需,相互提携”,完全可以“求大同而存小异”。
要时刻记住“做事先做人”,以德服人,一个人尽管不能总是“吃亏是福”,但也不能只占便宜不吃亏。要消除误会,很有必要通过冷静思考,进行有效的趋同性沟通。当然,如果实在水火不相容,也应及时“止损”,通过多项选择,或放过研究生,或更换导师。
最后,我深信,和谐融洽的师生情谊会让你珍爱一生。我 1992 年博士毕业离开江苏大学到南京工作后,每年与夫人带着小孩去看望住在南京的高先生和师母,还能经常聆听高先生的教诲。也多次接待来南京参加各类活动的冼福生老师和师母,感受冼老师的睿智、平和与幸福。高先生100岁生日时,我们在高先生家里组织举办了一个小时的祝寿活动,从世界各地来了20余位师生,年近九旬的冼福生老师和师母也专程从香港来到南京,参加祝寿活动。
师生情谊永恒无价,我曾经以《用时间读懂导师高良润先生》为题,感叹师恩像漫长的江河,源远流长,伴随着时间的悄悄流逝和我自己人生阅历的渐渐丰富,高先生的为人处事和博学睿智让我受益匪浅,也值得我用时间去读懂,……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加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51760-148397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