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真有“天坑”专业? 精选

已有 3967 次阅读 2024-6-29 07:4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真有“天坑”专业?

 

随着国内大学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每年毕业到社会上去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毕业后的待遇问题,也就慢慢显现出来。不同专业之间的比较与差异,也就慢慢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有些人并没有经过认真调查,通过专业分析,只从一些社会的表面现象,就总结出“天坑”专业这个新名词。所谓“天坑”专业,在这些人眼中就是就业相对比较困难,从业后工资水平不高的专业。目前通行的说法:生化环材,都是“天坑”。生——生物、化——化学、环——环境、材——材料,现在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衰弱,又增加了土木工程专业。

很遗憾,我从事的专业,环境,环境工程与环境保护,就是所谓的“天坑”之一,但在我这个呆在“天坑”专业的专业人士来看,我们这个专业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先从就业情况看,我今年指导毕业了6位研究生,其中5个硕士研究生,一位博士研究生。5个硕士研究生中有一位,她原来的导师在新冠肺炎期间不幸因病去世,然后转到我这边,今年也按时顺利毕业。目前这6位研究生都找到工作或继续深造,往年我毕业的研究生,也都能顺利找到工作,我从来就没有感觉到所谓“天坑”专业找工作比较困难的问题,但从就业的情况看,与往年相比,今年还是有不少新变化。

今年6位毕业研究生,三位(包括一位毕业的博士)都被公务员录取,另外,一位找到了地方国企自来水公司工作,一位继续留在课题组读博士,一位出国读博士。往年我这里毕业的研究生,博士都到不同高校做老师,而硕士更多是去不同的环保公司,也有不少毕业硕士研究生,被我鼓励而创业。

正像我毕业的研究生找工作一样,环境专业的最大好处就是就业的途径太多了。我们强调“宽基础,强能力”,环境专业就最适合这句口号。往年,国家工业发展太快,环保的歉账比较多,大量环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环保公司都需要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工程经验的环境工程工科生。若自己已掌握了某项比较专业的环保技术,且有比较强的主动性,甚至创业环保公司。近年来,环保的歉账差不多还完了,环保公司本身的发展,也从数量的扩张,向质量的提升,效率的提高转变,对人员数量的要求就下降了,去环保公司,及相关设计院人员的数量就大幅下降了。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地深入,学环境的人,不仅能更加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手上也会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来执行这个理念,这样,在公务员的招聘中,学环境人的优势就会显现,今年我指导毕业的研究生中,竟然有3人考取了各地的公务员。

想一想,各行各业都可能与环境相关,中学小学教育,除了语文,数学,可能还要学环境,学环境的研究生将来可以去中小学做环境的老师。许多工程,产品也都与环境有关。搞建筑,就要考虑建筑环境、给水、排水、环保材料、绿色建筑等这些都是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在各种产品上都要考虑环境的问题,高端如空间站,航天飞机,运输工具如飞机,高铁,甚至游轮,也都有废水收集,水处理等环境问题。故这些产品的生产工厂,对环境方面的人才也是有需求的。

学习环境的人,学的知识面是比较广的,能适应的就业市场,也是比较宽。也正因为如此,开设环境,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也特别多,每年毕业的学生也很多,故就业市场形成竞争的态势也在所难免。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就业的道路这么宽广,还怕将来找不到工作吗?这环境怎么就成为了“天坑”?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看这就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天空,浩瀚的大海!

  在强调环境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多时,我们也要知道,一些大单位,如公务员的录用,不少国内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在招聘管理培训生时,他们通常都不考虑学什么专业,而是要招一个素质好,有较强的领导才能,主动性强,与他人合作能力强等综合能力好的应聘者。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真的能用到将来的实际工作过程,所占的比例是很少的。注重自己的能力培养,争取做到学习能力强,对新的环境适应性强,到新的工作岗位,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并抱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这样做比进大学纠结学什么专业强多了。若这样想,还有什么“天坑”专业存在呢?



导师与学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32399-1440198.html

上一篇:运气
收藏 IP: 120.230.93.*| 热度|

15 郑永军 宁利中 高宏 张浩 马陶武 周健 肖小敏 褚海亮 崔锦华 武夷山 周忠浩 胡新鹏 杨正瓴 梁洪泽 汪运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