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14的由来及其核衰变的千年旅程
晏成和
随着科学、考古学的普及,人们已经知道现代考古学用碳14进行年代考证,科学准确,极具权威。在此,谈一谈碳14的来历及其考古功能,原来如此高大上的科学考古,其物理学内涵竟然只是一个小小电子位置的突变和漫长回位的过程。
碳14 是碳元素的同位素,同位素是原子序数(核外电子)不变、原子量(质子)有明显不同的物理现象,于是有必要介绍碳原子核的构成、同位素的形成。
核内结构、同位素貌似高大上,其实就是一些最基本的质子、电子的物理构成。在我之前的博客《用 实验+逻辑 探讨核内结构 (一)(二)(三)》 说到:原子核内的质子、电子首先是组合成氦核、双中子、质中子这三种微结构(图一),然后按照质子数量、构成以氦核为主体、小微结构掺杂其间的各种元素原子核。
图一 核内的微结构 质中子(一个电子)、双中子(两个电子)、氦核
质中子:1个电子环绕2个质子极速运转,可以关联1个核外电子。
双中子:2个电子环绕2个质子高速运转,是构成同位素的主要材料。
氦核:2个电子环绕4个质子极高速速运转,能够关联2个核外电子。
核内质子、电子首先都是结合成微结构,一个氦核四面体居中,四个面分别对应吸引四个氦核,然后外层再吸引9个氦核均布,构成了核内氦核的1/4/9…分层球面结构。每个氦核内质子电子电量不平衡、还可吸引 2 个在远端核外电子,这核内氦核的1/4/9球面分层、正好与核外电子的能级排布 2/8/18内外呼应,为原子核内分层结构与核外的能级结构的内外关联找到了逻辑依据。质中子、双中子则是按核内外关联,分布在氦核之间。
常规碳原子核如图二左:有3 个氦核,一个在中心,两个氦核对称环绕中心旋转,原子核很稳定、是幻数(稳定)元素,原子量4*3=12。图中看到,碳14与碳核内构成相差甚远,相差一个双中子(2个质子、2个电子)、原子量14,是标准的碳同位素。碳14核与氮核倒是十分相近(图二右边图表),原子量相同,都是14.01,差别就是图中下面的小微结构是质中子、还是双中子-一个电子的不同。
图二,碳12与碳14的原子核 (图表,碳14与氮核的1个电子千年位移)
事实上,碳14就是来自于氮气。地球大气中氮气最多,宇宙少量高频电磁波与某个氮气核内的质中子的极速电子发生共振,单电子的质中子不稳定、吸引一个电子,变成了双中子;原质中子关联的1个核外电子没有了牵连、流失,氮原子外也就少了1个电子,形成了序数6、原子量14的碳。碳14有了双中子(图二中,下部),整个核系统就不平衡、不稳定,开始了核衰变的漫漫旅程。
当中心氦核外的三个不平衡的微结构运转达不稳定积累到极限、碳14面临解体。大自然总是用睿智的办法解决危机:不是让双中子解体、让碳14失去双中子形成碳;而是让碳14中失稳的双中子辐射出1个电子-β射线(实验可测得),还原成了质中子、吸引一个核外电子,成了氮14-氮气。
依据微结构的偏心程度、不同元素的核衰变的过程快慢有很大的不同,人们用“半衰期”来记录、比较核衰变的快慢,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的总质量衰变掉一半所经历的时间。核内的双中子在运动中逐一衰变、还原,历经数千年,才完成氮-碳14-氮的千年之旅的循环,实验测得碳14有准确的半衰期5730年。
虽然碳与碳14核内构成相差甚远,但是核外结构分毫不差,元素是靠核外电子进行交流。在宇宙射线中,氮元素突变成了碳14,有碳一样的4价,容易与周边氧结合、形成二氧化碳,被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被动物食入,导致活的生物体内都有微量、定比例的碳14。
生物体死亡,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动物不再进食,碳14就不再补充,而原来体内的碳14仍然在稳定地衰变着、形成了氮气飞离,碳14稳定的减少。所以依据动、植物(棉花、丝绸、木料)遗体内残留的碳14的比例,就可以准确判断其死亡的年代,用此帮助人类考古断代。
以上氮-碳14-二氧化碳-植物-动物-数千年半衰期,演变曲折,但是逻辑严谨。仔细分析:开始,宇宙射线让氮气内质中子不稳、吸收一个电子-形成双中子-核外失去一个核外电子-形成碳14……然后漫长运转、不稳定让电子回归。这几千年的氮、碳、氮的变换,说起来复杂、本质上就是一个电子的突变和漫长的千年之旅。
2025/4/2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