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风
如何理解大学的创新 精选
2025-10-13 08:01
阅读:2866

创新是一个思想体系,而非仅指“科技创新”。大学创新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和基础性。如果把现有的知识体系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四大类的话,那么很明显,它们创新的功能和意义是有着巨大差别的。

自然科学所有学科最高水平的创新,就是创新知识。新知识一经产生,新概念、新规律、新定理、新范畴都会产生。在科学原理的创新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追求新知识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功能,该功能主要由大学承担。对工程技术类学科而言,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创新方法。所谓新工艺、新流程、新手段等都属于新的方法。工程技术因是对科学原理的运用,所以同一原理可以产生若干运用的方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每一项科技进步,都会既造福于人类,同时又遗祸于人类。

对社会科学学科而言,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创新思想。每一个新判断,都是思想的萌芽。系列新判断形成理论,理论的系统化就是思想。大学之所以是思想的渊薮,就在于大学的社会科学以产生新思想为存在理由。对人文学科而言,如文、史、哲、艺术等,其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创新一种文化,即揭示给社会一种更高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的,使人更明确因为什么而生存和发展。    

上述四种创新何者更重要?这应视为伪命题。他们各有其重要性。我们不可以其一种为标准,而言其他与之同等重要。因为当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时,实质上判断者已是以自然科学为参照,而将社会科学客体化了。换言之,当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时,这正是在突出自然科学而贬低社会科学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达应是:各有各的重要。即科技创新与人文社科创新,各有各的重要。    

除了上述四大类创新之外,大学在创新上的更大贡献,在于大学要训练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一切形式的创新。创新思维,是各学科创新的前提。大学培养人的质量,除了德性方面有差别外,其实更大的差别在于不同的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在创新思维方面所表现的差异。创新思维的形成,来源于三个体制性的保证条件,其一为创新者主体性的具备或恢复,其二为创新者具有自由的精神,其三是创新者有怀疑和批判的能力。大学在创新问题上,承担的最根本的任务,是以大学体制所保证的使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创造性思维。

创新不是口号,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创新者的思想自由翱翔,充分调动内在的潜力。大学应给与创新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东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505490.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