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是大学生心中的未来画像。可能是考研985+双一流的学术追求,可能是当个公务员做官的荣耀渴望,可能是毕业进名企的职业憧憬,也可能是环游世界,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生活向往。现实则是期末周末熬夜复习的疲惫,实习时加班到凌晨的无奈,社交平台上他人光鲜生活的对比,以及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的失落。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大学生成长中最常见的成长阵痛。
表现形式
1.学业与期待的落差:很多学生将大学想象为自由探索知识的乐园,但现实中,课程压力并不轻松。一门专业课的考试可能需要整周的复习,小组作业需要反复协调,甚至还有挂科的风险。原本以为大学就是放松,却发现学习依然是主业,这种落差让不少学生感到焦虑。
2.职业规划的偏差:毕业前,学生可能幻想年薪几十万,职场叱咤风云。但现实中,2024年大学生平均起薪仅5000元,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月薪3000的工作,甚至挤破头去争取实习机会。原本以为毕业就能实现理想,却发现职场需要从打杂开始。
3.社交关系的复杂:大学是小社会,学生需要处理舍友,同学,老师等多种关系。原本以为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却发现舍友的生活习惯不同,同学间有竞争,师生甚至会出现矛盾冲突。社交的不完美,让不少学生感到孤独。
4.自我认知的冲突:社交媒体的滤镜效应让学生容易陷入比较焦虑。看到别人晒完美成绩单,理想实习,旅游美照,会不自觉地质疑自己:为什么我还不够好?我是不是落后了?这种自我否定,加剧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产生原因
1.环境转变的不适应: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生活从依赖父母变为独立自主。很多学生没有及时调整,导致时间管理混乱学习效率低下,进而产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2.完美主义的陷阱:很多学生将理想设定为无懈可击的状态,必须每门课都优秀必须拿到奖学金必须进入名企,一旦达不到,就会陷入自我否定。完美主义让学生忽略了进步的过程,只关注结果的对错。
3.社会压力的传导:就业市场的竞争,父母的期望,同龄人的比较,都让学生感到必须成功。这种必须的压力,让学生将理想视为必须达到的目标,而非前进的方向。
改善措施
1.设定阶梯式目标:将大理想拆分成小目标,比如考研985可以拆分为每天复习1小时专业课每周做一套真题每月总结一次复习效果。小目标的实现,会让学生有掌控感,逐步接近大理想。
2.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理想是未来的自己,现实是当下的自己。要学会接受当下的不完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3.学会课题分离:区分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比如父母的期望是他们的课题,自己的职业选择是自己的课题。不要让他人的课题影响自己的情绪,专注于自己能做的事。
4.寻求支持系统:当感到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不要独自承受。可以与朋友,家人或导师交流,分享困惑,获得新的视角。支持系统能让学生感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减轻心理压力。
5.将理想与现实行动结合:理想不是空中楼阁,需要现实的行动支撑。心动不如行动,比如,想投身科研,可以从加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开始。想服务社会,可以从参加志愿活动支教开始。行动会让理想落地,让现实有方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东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50036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