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人类的感知

已有 671 次阅读 2025-4-22 14:4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感知是一个涉及生理、心理和物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具有主观性和局限性。​

人类的感知通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接收外界物理信号(如光、声、气味、触等),但这些信号需经神经系统的处理和整合才能形成认知。例如,视觉信息需通过视网膜感光细胞转化为神经电信号,再由大脑视觉皮层解析。然而,感知受限于感觉器官的敏感度(如人眼无法感知红外光)和生理状态(如疲劳降低听觉敏感度和触觉)。此外除了体表感知外,还有前庭感知和内脏感知。

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情绪状态塑造感知。例如,从未见过大海的人与长期生活在海边的人对海浪声的感受截然不同。此外,预期和注意力也会改变感知。在图书馆听到巨响可能引发惊恐,而在游乐场则可能视为正常声响。还有感知的适应性,如在医院环境下,时间久了闻不到消毒水的味道,厨师对油烟味敏感性降低,常在花房中工作闻不到花香。正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物理信号的特性(如光的波长决定颜色)是感知的基础,但环境条件(如光照强度、介质差异)会影响信号传递。例如,荧光灯下物体颜色可能偏色,水下声音传播速度与空气中差异显著。

哲学上,真实感知指未经主观加工的原始感官输入,具有普遍性和直接性。然而,现实中感知常被个体差异(如文化、认知框架)扭曲,形成主观体验。例如,颜色偏好可能反映个人情感或文化象征。

科学通过实验和模型试图逼近真实,但认知的局限性使完全客观的真实难以实现。现代技术(如传感器、机器学习)虽能增强感知精度,但仍依赖人类对信息的解释。

人类的真实感知是生理机制、心理状态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客观基础,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虽能提升感知的准确性,但人类对真实的追求仍需在局限中不断探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482955.html

上一篇:躺平与奋斗
下一篇:怎么写总结
收藏 IP: 183.63.97.*|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