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远大理想,宏伟抱负
瞄准科学院,985名校,名专业,名导师。最好硕博连读,毕业国外博士后。。。成为大科学家。
个人自信,多为保送生或能力超强的牛学生。要读就做大牛导师的学生。不服从调剂,不达目的不罢休,哪怕弃保或重考。
2.有理想,有一定抱负
第一志愿科学院,985名校。若万一落选,调剂211院校。能硕博连读可以考虑,先读硕士再说。毕业后再考名校或国外博士。尽可能选好导师,但服从调剂。一般院校吗,就不考虑了。
3.现实型,走一步看一步
导师是谁无所谓,只要能考上就行。服从调剂,跨专业也可。
学生考研,多数是抱着提高充实自己的目的。因此往往是选择高于本科的学校或专业,以此脱胎换骨,再上新台阶。
导师选择学生恰恰相反,多数想招本校优秀生或外校高材生。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没有导师愿意录取低于本校的考生,至少是与本校平级学校的考生,高于本校的考生则是众导师争抢的香饽饽。因此出现一些学校对调剂生的歧视条款,如211以上考生优先录取,奖学金优厚,考研基地的学生不要等。
考生与导师是双向选择。但事实上在不同情况下,双向选择的表现形式不同。如同打牌时,谁握有一手好牌谁占优势一样。
学生,尤其是调剂生,可以充分利用国家调剂政策,在复试录取前,有权脚踩几只船,即便A学校(C导师)面试通过,也可换B学校(D导师)。
导师在面试时选择权最大,尤其是差额录取时。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考生又要面临复试了。选择导师很重要。这是复试前的准备。与导师联系有助于导师了解你,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和选择权。
在选择导师时,学生在意导师的身份吗?导师是教授还是肩负行政职务的领导?是校领导,还是院领导?是硕导还是博导?是土鳖还是海龟?甚至许多学生选择导师的依据仅仅是导师的身份。这么做让他们忽略了对他们影响更大的一些因素,比如导师的品格、学识、个性、研究方向、课题、指导学生时间以及实验室、团队等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东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37905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