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Q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QY

博文

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连载之十八)

已有 1992 次阅读 2014-3-27 16:0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老师, 幼儿园, 孩子, 成长, 父母

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

 

第十八节

 

有口号称“孩子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一分为二来分析,或许容易正确理解。第一层意思:孩子教育要早重视。从这个角度看,该口号有其合理性,毕竟,一种坏习性的养成,主要还是因为孩子早期缺失教育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或许可这么讲,人文教育越早越好并需不断维护,科技教育则要逐步积累而不可冒然疾行。第二层意思:孩子教育有输赢。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孩子”已被当作人生一次“功利比赛”,尽管起点会有不同,虚不知终点几乎一样,都不过两字:服务。教育越功利化,人类观念越退步,服务越不平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古至今,似乎很多方面都是通过一定“功利性”引导,才促进了人才的不断成长,进而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功利化”真有错吗?当然有错。或许,传统正确的教育观念是:自孩子出生,父母尽心,照顾教导;孩子只成人,子承家业,赡养父母;孩子还成才,造福百姓,光宗耀祖。“无私付出”、“哺育成长”、“成人感恩”、“成才回报”,可上可下,纯真朴实,自然成就。“教育功利化”是:“过高期望”、“有矢付出”、“拔苗助长”、“成才误人”、“雅职优薪”,一味追求“权益定要高人一等”。

 

在“教育功利化”影响扩大的情形下,“教育”可能成为“一个家庭期望利用孩子未来换取巨额回报的一次巨大风险投资”;与此同时,社会则可能为“极力迎合众多父母对孩子教育风险投资”的这种心理期望和要求,明码标价,不断推动“教育的市场化”,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教育功利化”影响;在“教育市场化”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来自社会诸如“生源数量”、“生源质量”、“培养质量”等各方面的潜在压力,“教育市场化”就可能逐步转变成“教育产业化”,最终,“无辜的孩子”就慢慢变成了“教育产业化”下的“产品”,被批量生产。

 

如果是“产品”,在商业化环境下,“产品”转移和销售过程中就需要去满足各种市场运作规律。如“供求平衡”规律,当“供大于求”时,“产品”价格低廉难卖,甚至还会大量滞销;如“优胜劣汰”规律,当不是“优质产品”时,“产品”就需要特别包装,甚至造成坑蒙拐骗;如“名牌效应”规律,当不是“名牌产品”,“产品”就要适度促销,甚至会遭遇不加理睬;如“经济发展”规律,当碰上“经济危机”时,“产品”很难找到买家,甚至只能被迫停产。然而,“孩子”毕竟还是“人”,或许,更应受到“人的礼待”,更该获得“人的关怀”。

 

譬如,为了满足孩子多方面教育需求,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量岁定制的“兴趣班”。关于“兴趣班”,前面已作过介绍和分类,似乎最有争议问题是:是否该让孩子参加“兴趣班”?或许,最终答案还是需要父母自己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去回答,完全是个人抉择。幼儿园“兴趣班”,或许,本质上应该是“找了一个主题让孩子们更有效地在一起玩耍”,“兴趣班培养”更需要看作是对“正常课堂活动的一种补充和拓展”。在保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条件下,从小给孩子适当播撒一些兴趣的种子,剔除掉“教育功利性”,不管如何,仍不失是件美事。

 

(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7766-779686.html

上一篇: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连载之十七)
下一篇: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连载之十九)
收藏 IP: 223.72.182.*|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