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Q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QY

博文

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连载之十七)

已有 1922 次阅读 2014-3-25 10:29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老师, 幼儿园, 孩子, 成长, 父母

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

 

第十七节

 

有人问:今日科技发达,是否意味人文已日落西山?不完全是,但会相互影响。关于人文,或许可以如此理解,“只要是经过了人类心的感受和体验、并依托某种物质形式表现出来、且能让众人感知和接受的精神,就可称之为人文。”简言之,人文就是精神。仁爱是一种精神,一句简单的问候与珍重,就能让远居家乡的亲人暖意全身;慈悲是一种精神,一次特别的关注与帮助,就能让身处困境的友人化险为夷;道德是一种精神,一回难得的理解与尊重,就能让进退两难的爱人泪眼盈盈。人文教育,就是期望让孩子具有仁爱、慈悲和道德精神。

 

科技是物质,人文是精神,物质和精神往往是相提并论、共生共灭的,就好比一根竹竿两端,一端是物质,一端是精神,或者说,一端是科技,一端是人文,“若无此端又怎有彼端”,正如“无此岸又岂可达彼岸”一般。或许已明白:物质和精神原是一体,科技与人文本为一家,“融合交汇”则一直是连接它们的桥。经常啊,有人在这竹竿下添加一个支点,以希望筑起一架天平去权衡和度量:科技与人文,究竟孰重孰轻?科技与人文,既为一体也是一家,就无所谓孰重孰轻,不妨尝试像去理解“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存”中所描述的道理一样。

 

当科技快速发展,而人文没有相应跟进,人类就越来越偏爱“物质”,而相对会越来越缺乏“精神”,久而久之,便从对外在“物质”的过于贪求中逐渐嫁接出内在的“祸”来;当人文快速发展,而科技没有相应跟进,人类就越来越相信“精神”,而相对会越来越忽视“物质”,久而久之,也许在未来某一天,人类突然遭遇地震或者瘟疫或者外星人入侵,又只能是束手无策而望天长叹了。或许,最坏的结果是:人类早已深知科技与人文并重之内涵,但现实中却在不断拉大两者之距离,科技归科技,人文归人文,互设边界,相互推拖,甚至水火不容。

 

既然科技与人文无所谓孰重孰轻,那么,在对孩子进行科技与人文教育时,肯定也无所谓孰先孰后了。粗略看,该见解似乎不无道理,但实际上,此见解还有待进一步推敲。正心格物,正心在前、格物在后;成人成才,成人在前、格物在后;人文科技,自然也应是“人文在前、科技在后”了。或许,意思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人文教育需要先行,而科技教育可短暂置后,即优先让孩子正心,从小先教导孩子做一个有仁爱、有慈悲、有道德的人。孩子心正成人了,将更愿意去努力学习和钻研,随后的科技教育,相应也就容易被实施和领会。

 

估计学过物理的人都清楚,“相互作用力”是宇宙间存在最广泛的自然力法则之一,大意就是说:当甲物体给乙物体施加作用力时,乙物体也会相应给甲物体施加相同的反作用力。其实,该法则同样也适合孩子的教育。例如,要想让孩子心正并成为一个有仁爱、有慈悲、有道德的人,毫无疑问,最好的办法是:老师和父母先要给孩子树立心正的榜样,并让孩子从周围环境中无处不感受到大家的仁爱、慈悲和道德。千万不要小看涉世不深孩子的感受能力,尤其是他们心的感受能力,有时比成人更敏感。常盲目奖励或者总无理惩罚,终害人害己。

 

(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7766-779005.html

上一篇: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连载之十六)
下一篇: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连载之十八)
收藏 IP: 223.72.18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